第一百八十一章 阴云起

  将视线收了回来,王生定格在手上的左伯纸上。

  王生在左伯纸上写的东西,便是几年王生要给朝廷交的税。

  桃柳园原来是王敦的庄园,自然是不需要交税的。

  但是到了王生手中,这就必须要交税了。

  他只是一介白身。

  更别说,即便是王敦,也是要交税的。

  只不过琅琊王氏家大业大,故此不将这些税赋放在眼里罢了。

  王生自然也是不将这些赋税看在眼里的,但是,过几日便是洛阳府衙来收税的时间了。

  他不想让外人来桃柳园,故此想要自己将税赋交上去。

  户调制度是晋朝的主要财政制度。

  按照晋朝的户调制度,每个成年男子,每年向国家缴纳三匹绢、三斤绵;每个成年女性或者“次丁男”减半缴纳。

  边境上的郡则按照三分之二缴纳,偏远的则是三分之一。

  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则向国家缴纳质量相对较差的賨布,每户一匹,地方更偏远的则是每户一丈。

  户调制制定之后,汉代的算赋和口赋就被废止了。

  户调制下,政府征收的内容是布匹,如绢、绵、賨布,而非粮食。

  布匹在古代社会,特别是汉魏时期,是具有一定货币属性的商品。

  在这里,就要说一下晋朝的财政收入的大头了。

  晋朝的财政收入主要分两部分,一是人头税,即户调,主要形式是布匹,二是田租,即占田,主要形式是粮食。

  而要确保户调的征收其实要非常依赖占田制的实行。

  在国家掌握大量土地,可以确保占田制顺利实施的前提下,政府能准确掌握人口数量;农民承领土地后,又被禁锢在土地之上,只有老老实实缴纳户调。而对于偏远地区,则实行非常具有弹性的賨布、义米和算钱。

  用不恰当的方式比喻,晋朝用这种国家掌握大量主要生产资料的封建国有制确保了财政收入的稳定,这一点是和汉代不同的。而稳定的财政收入也是曹魏和司马晋能一统天下的经济基础。

  王生要给洛阳府衙交的,就是两部分的赋税。

  布匹与粮食。

  这也是王生要佃户们去收割黍米的原因。

  既然外面有黍米,收割了,晒几天交上去就好了。

  王生也懒得去买什么黍米。

  至于布匹的事情,王生则是把他交给王导了。

  他现在,实在是不好出面。

  有了郭彰悬刀在上,王生在紧迫的同时,也有了一点时间陪伴囡囡张氏。

  毕竟桃柳园出不去,他只能窝在桃柳园。

  这也算是意外之喜了。

  不过...

  他也不能一直呆在桃柳园啊!

  看着眉头紧皱的囡囡,王生的思绪也发散开来了。

  .........................

  洛阳东市。

  杨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