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八七章 穿越者的血脉
��锋、一轮齐射,明军立时哭爹喊娘、丢盔弃甲,兵败如山倒,跌跌撞撞惨死在自己人脚下的兵卒甚至比死在弓箭、马刀之下的还要多。

  大明的兵痞们这才知道,辫子军的刀剑真的是吃肉的,先前以为的小花猫瞬间露出狰狞的嘴脸,原来那竟是色彩斑斓的‘大虫’。

  数次失败之后,大明的文臣、监军们不得不承认,他们失误了。当然,他们是绝对不会承认失败的,仅仅是失误而已。

  意识到失误,在处决了几个替罪羔羊,甚至是宰杀了一些边民之后,报往朝廷的奏折上,立时就有了斩敌多少多少,双方互有胜负,但鞑子兵太多,杀不甚杀,请求支援,又因粮草不足,再次请求支援。

  若说第一次的失败,还可以看着是对鞑子兵的认识不足,尚算‘情有可原’,那么第二个错误,就足以说明是愚蠢了。

  招降!

  这就是太监们想出来的办法。就像前朝招降水泊梁山一样,太监们以为这一次寇边的鞑子也是像宋江一样,是想要谋个前程、得些利益,他们以为,在天朝的惶惶天威之下,鞑子们终究是要屈服的。

  还别说,鞑子们真的屈服了,就在太监们在守将们的反对无果的情况下,兵将齐出,前去受降。

  最后,被人一窝给端了,接着又被赚开城门,城池沦陷!

  当第一座城池被鞑子兵占领,便一发不可收拾,接二连三地传来噩耗,从此君王天天要早朝,却无能为力,短短不足一年的时间,连丢五、六十城,举国震惊。

  华夏民族从来不缺乏勇士,即使是在朝廷最懦弱的时候,只要朝廷自己不刻意打压,自然会有一茬又一茬的勇士,像割不完的韭菜一样冒出来。

  听到官军节节败退,立时就有热血汉字、江湖豪杰要投军报国。可惜,这些草莽英雄严重低估了朝廷的自尊心。

  名门弟子要报国?可以,军官身边需要守卫,越多越好。山贼草寇要投军?左右,给我拿下!欺我军中无人么?

  热潮过后,武林豪杰们才发现,即使是想要报国,也是需要门路的。但即使是混得好的,有些作为的,也不过是混在军将身边做个守卫,防备敌方刺客刺杀之类的。其他的,甚至是只能做一小兵,冲锋杀敌。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半年以来,确实有极少数人撞到狗屎运地救起了某个长官,之后迅速得到提拔。但更多的,却是死在鞑子骑军的箭矢之下,直到死,他们都没能将门派中学到的功夫用出来。

  千万人的战役,远远不同于江湖厮杀,除非是有着林寒这样的身手,否则,即使是以徐铮、李季那样的功夫,在战阵中也是用处不大。在铺天盖地的乱箭之中,个人的武力实在是太渺小了。

  英雄无用武之力!

  江湖中人深刻地体会到,除非他们本身有不俗的军阵技巧,同时还有发挥出这种本事的地位,才能在战争中发挥作用,否则他们充其量只是一个耐打的兵卒,或许是十人敌、百人敌,但终究还是要死在乱刀之下。

  战争中,大名鼎鼎的侠客,很可能就死于某个无名小卒之手,甚至那个无名小卒在一年前还只是个在草原上放马的牧民。

  热血散尽,寒了心,群雄才知道,官场比武林更复杂,不是你有能力你就能够上位的。

  国难当头,并不一定是‘义字当先’,绝大多数人还是一样的‘利字当先’,甚至许许多多的人在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