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科技大学
远,就是八字没有一撇,黄瓜还没有起蒂,太超前了。

  他说得轻巧,陈晚荣听得一愣一愣的。关中八百里秦川;幽州就是现在的华北平原,是唐朝在北方最重要的战略屏障;天府之国的巴蜀;富饶的江南水乡;江汉平原;岭南的“珠江三角洲”,还有中原腹地,哪一个都是中国著名的粮仓。

  这里的良田有多少,谁也说不清楚,只能说很多很多。相应的,对磷肥和农业的需求量也很多,说是一个天文数字也不为过。要满足这些粮仓的需要,就需要至少十年的努力,十年也未必能实现,纯碱还能排得上?

  把陈晚荣那副发愣的模样看在眼里,李隆基问道:“怎么了?有问题?”

  陈晚荣这才惊醒过来,道:“皇上,不是有问题,是有大问题!皇上,您可知道,光是这两样就需要多少硫酸么?不是几万斤,不是数十万斤,也不是百万千万斤,是要亿兆之多呀!臣,怎么做得了这么多?”

  “做不了,也得做到!做到了,封你国公!做不好,进天牢去吧!”李隆基非常轻松:“陈晚荣,不论你立多大的战功,朕都不封你爵位,只有你把这些事做好了,朕才为封你爵位。朕就是要人看看,在大唐,除了军功政才,象你这样的人,也能得爵位!”

  得不得爵,陈晚荣不在乎,只想着做事。

  “朕所说的,都是大唐的粮仓,关系国运。”李隆基接着道:“你要是做好了,比你灭十个吐蕃更有意义,封你国公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谁也不敢说什么!这困难是很大,这样吧,先把军器监扩大十倍,然后再视情况扩大。”

  “扩大十倍?”叶天衡他们的眼珠子差点掉在地上,惊讶之极的盯着李隆基。

  军器监现在的规模已经不小了,再扩大十倍,那得多少人?占多大的地方?想想就让人头晕,叶天衡他们不吃惊都不行。

  李隆基眉头一皱道:“最需要的就是人手,朕目前只能给你这么多人,以后再想办法。”

  陈晚荣眼珠一转,忙道:“皇上,臣倒是有一个办法。”

  “哦,说来听听。”陈晚荣非常兴奋的道:“皇上,您是知道的,光是这几大粮仓,就够军器监忙上十年了,这需要的人手很多,我们得从现在就培养起来。臣是想,请皇上给臣拨一块地,修建校舍,设课堂,把大唐那些聪慧童子集中起来,从小进行教授。”

  李隆基思索道:“这的确是个长远之策。光靠从国子监和县馆调人,也不是长远办法。可行,朕准了!这人很多,不能放到国子监去了。得另外找个地方,修校舍。这是学习技艺,叫什么名字好呢?”

  “科技大学!”陈晚荣是脱口而出。

  李隆基点评道:“这是学习技艺的,叫科技也不错。大学,是不是有碍圣人之言?”儒家的经典里面就有“大学”之说。

  陈晚荣另有解释道:“皇上,借用圣人之言,不正好彰显大唐重视技艺之学么?”

  自从陈晚荣打理军器监后,军器监的变化非常大,李隆基看在眼里。现在,陈晚荣又描绘出一幅更加美好的蓝图,前景更加美妙,李隆基这个具有上皇之资的明君哪会不去实现。想了想,道:“既如此,就这样吧。等到建好了,朕亲笔御题。”

  有了李隆基的题字,那么这所科技大学就可以长久开办下去了。陈晚荣掌管这所大学,就可以按照现代大学的标准进行分科,系统的传授科技知识。

  在唐朝开办一所大学,让现代科技理论在唐朝扎下根,是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