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舍罢相篇
��你都不来,难道你每次生病都可以那么准时的吗?
但刘启还是放过了卫绾。不为别的,如这点小事都能大作的话,实在有损天子肚量。再说卫绾也认罪了。既如此,就让他以后多干点活,将功赎罪吧!
卫绾的人生拐弯处,就这样有惊无险绕过了。之后卫绾的工作表现,越发让刘启觉得他是可造之才。首先,卫绾廉洁、忠诚,这点很重要。其次,卫绾很会做人。属下有过,他主动承担;自己有功,先让给别人。以助人为乐为荣、以损人肥私为耻。果然厚道!
那么,如此德才兼备的老好人最适合什么工作呢?刘启已想好了,太傅的工作非卫绾莫属了。于是,刘启先迁卫绾为河间王刘德的太傅。从此,卫绾的马车仿佛拐上了高速公路,一路狂飙前进:七国之乱,他率河间兵击吴楚叛军有功,被拜为中尉;同时因军功出色,被封为建陵侯。封侯,那可是李广一生出生入死都不能完成的夙愿啊!
更顺畅的还在后面,刘启废太子刘荣时,卫绾因和栗姬是亲属,按理是要拉出去砍头的。然而刘启念卫绾长者,不但再次放过他一马,不久立刘彻为太子时,竟拜卫绾为太子太傅。又过不久,周亚夫罢相,御史大夫刘舍继任丞相。而卫绾升任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
汉初规律,当了御史大夫,就等于一脚踩上了丞相的高位。果然,刘舍罢相,自然卫绾就升任丞相。
直不疑,初出道时为郎官,事汉文帝。在汉初要想当官,途径有三:1先当郎官(宫廷禁卫官);2在封国或郡先当“吏”即基层干部。如表现优秀,可被推荐到中央。3在中央政府部长级干部(三公九卿)官署,先当幕僚或先当“吏”,同样如有出色表现,可向中央推荐。
以上三种途径,当然是第一种升官最快。道理很显然:郎官直接侍奉皇帝,容易混脸熟。只要被皇帝点名,你想不升官都难。所以说:郎官就成了当时从政之人,最向往的职业。
羡慕是应该的。因要当郎官,第一必须有经济实力。按当时规定,只要你能交出十万钱,就可进宫当郎官。但别以为交了十万钱就了事。当时规矩,想当郎官,必须自备漂亮的衣服车马,皇家不会给你出一分钱。没办法,经常在皇帝面前走动,总不能穿得太差,车马档次也不能太次。所以如你家不是富户,就别打这个念头了。
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代社会,有一类人:他们穷得只剩下钱。要地位没地位、要名份没名份。他们就是:商人!因国家规定:商人不能从政。所以商人活一辈子,大约就是挣挣钱、数数钱、然后再花花钱。除此之外,没啥奔头…
于是,当时就出现这么一种情况:有钱的商人,政府不让他们从政;没钱的读书人,想当官却又没钱。所以,能当上郎官的人,那真是少之有少。久而久之,问题出来了。首先,皇宫之中,郎官青黄不接;其次,条件苛刻,当郎官的人少了,皇宫就少了一笔收入。后来,刘启终于想出一办法:降低门槛。
此门槛,当然还是没商人的份。刘启为满足部分清寒知识分子的官瘾,及他们一腔以为皇帝跑腿为荣的理想和抱负,将十万钱降低到四万钱。除商人及品德不端的人外,只要能交出四万钱,皇宫随时向你敞开大门。我说这些,只不过要让你知道:直不疑是怎么当上郎官的…
先当上郎官的直不疑后来又被提升为太中大夫;七国之乱时,直不疑以两千石官员的身份率兵出征。因平定吴楚叛乱有功,被拜为御史大夫,同时被封为塞侯。
在文景之治期间,想往上爬,似有一种品质是不能少的。此品质正是刘恒评卫绾的那句话:长者。所谓长者,就是厚道老实。毫无疑问,直不疑就属于长�
但刘启还是放过了卫绾。不为别的,如这点小事都能大作的话,实在有损天子肚量。再说卫绾也认罪了。既如此,就让他以后多干点活,将功赎罪吧!
卫绾的人生拐弯处,就这样有惊无险绕过了。之后卫绾的工作表现,越发让刘启觉得他是可造之才。首先,卫绾廉洁、忠诚,这点很重要。其次,卫绾很会做人。属下有过,他主动承担;自己有功,先让给别人。以助人为乐为荣、以损人肥私为耻。果然厚道!
那么,如此德才兼备的老好人最适合什么工作呢?刘启已想好了,太傅的工作非卫绾莫属了。于是,刘启先迁卫绾为河间王刘德的太傅。从此,卫绾的马车仿佛拐上了高速公路,一路狂飙前进:七国之乱,他率河间兵击吴楚叛军有功,被拜为中尉;同时因军功出色,被封为建陵侯。封侯,那可是李广一生出生入死都不能完成的夙愿啊!
更顺畅的还在后面,刘启废太子刘荣时,卫绾因和栗姬是亲属,按理是要拉出去砍头的。然而刘启念卫绾长者,不但再次放过他一马,不久立刘彻为太子时,竟拜卫绾为太子太傅。又过不久,周亚夫罢相,御史大夫刘舍继任丞相。而卫绾升任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
汉初规律,当了御史大夫,就等于一脚踩上了丞相的高位。果然,刘舍罢相,自然卫绾就升任丞相。
直不疑,初出道时为郎官,事汉文帝。在汉初要想当官,途径有三:1先当郎官(宫廷禁卫官);2在封国或郡先当“吏”即基层干部。如表现优秀,可被推荐到中央。3在中央政府部长级干部(三公九卿)官署,先当幕僚或先当“吏”,同样如有出色表现,可向中央推荐。
以上三种途径,当然是第一种升官最快。道理很显然:郎官直接侍奉皇帝,容易混脸熟。只要被皇帝点名,你想不升官都难。所以说:郎官就成了当时从政之人,最向往的职业。
羡慕是应该的。因要当郎官,第一必须有经济实力。按当时规定,只要你能交出十万钱,就可进宫当郎官。但别以为交了十万钱就了事。当时规矩,想当郎官,必须自备漂亮的衣服车马,皇家不会给你出一分钱。没办法,经常在皇帝面前走动,总不能穿得太差,车马档次也不能太次。所以如你家不是富户,就别打这个念头了。
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代社会,有一类人:他们穷得只剩下钱。要地位没地位、要名份没名份。他们就是:商人!因国家规定:商人不能从政。所以商人活一辈子,大约就是挣挣钱、数数钱、然后再花花钱。除此之外,没啥奔头…
于是,当时就出现这么一种情况:有钱的商人,政府不让他们从政;没钱的读书人,想当官却又没钱。所以,能当上郎官的人,那真是少之有少。久而久之,问题出来了。首先,皇宫之中,郎官青黄不接;其次,条件苛刻,当郎官的人少了,皇宫就少了一笔收入。后来,刘启终于想出一办法:降低门槛。
此门槛,当然还是没商人的份。刘启为满足部分清寒知识分子的官瘾,及他们一腔以为皇帝跑腿为荣的理想和抱负,将十万钱降低到四万钱。除商人及品德不端的人外,只要能交出四万钱,皇宫随时向你敞开大门。我说这些,只不过要让你知道:直不疑是怎么当上郎官的…
先当上郎官的直不疑后来又被提升为太中大夫;七国之乱时,直不疑以两千石官员的身份率兵出征。因平定吴楚叛乱有功,被拜为御史大夫,同时被封为塞侯。
在文景之治期间,想往上爬,似有一种品质是不能少的。此品质正是刘恒评卫绾的那句话:长者。所谓长者,就是厚道老实。毫无疑问,直不疑就属于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