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七十六章 各有算计
达成了共识。

  按照李如柏的话讲“倭寇虽说是土鸡瓦狗,但要真是难啃,咱们也没有必要傻傻的过去硬打,李家老底子折损的太多了,经不起折腾。”

  结果请战的时候说了好多豪言壮语,去京师那边请战也是赞誉如潮,七月初李家的兵马到达大明边境的时候,当地的文官却发现居然没有李家的子侄前来。

  李家将门枝繁叶茂,光是李如柏、李如梅这样的直系子侄就有十余人,义子之类也有几十人,李姓的族人军将几百人也是有的,这些姓李的将领才是李家将门的真正核心,但是这次的战斗,居然没有李家的人前来,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对敌态度,实在让人哭笑不得,可想而知对战役的重视水平了。

  在七月三曰,在参将戴朝弁的率领下开始渡过鸭绿江,一共是一千二百骑,义州附近都是辽南总兵孙守廉的兵将驻守,连粮食转运后勤辎重的看守也是孙守廉这边负责。

  明明有大功要建立,却被辽西李家那边抢了先,众人心里都是不忿,虽说孙守廉系统也是李家一支,但现在关系可说不上什么好。

  看到李家才来了一千二百骑兵,一干人都是在那里冷嘲热讽,就连义州负责接待朝鲜国王的兵部官员都看不下去,开口说道:

  “如果就这么点兵的话,不如在辽南就近调集,何必大费周章!”

  这些话已经颇为不客气,负责渡江探察敌人虚实的参将也不敢怠慢,派快马回去报信,通报此处的情况。

  既然已经是派兵,后续就算为难也要顶上,李家立刻加派了人员顶上来,副将祖承训率领三千七百多名骑兵随后跟上,也是渡过鸭绿江前往朝鲜境内。

  一名副将,三名参将,两个游击,五千骑兵的规模,这在大明的军事调动中也算得上大规模,谁也挑不出辽西李家的毛病。

  不过熟悉辽镇的人就知道有些不对,首先辽西李家将门和别处不同,别人是一总兵一副将,他这里太多人积累军功升官,副将足够十几个,再者,辽宁从不缺马,李家的老底子是李家的家丁亲兵,其余的骑兵却未必如此,很多人不过是卫所兵卒或者是蒙古部落投靠,他们自己有马,也都是带来。

  当然,这样的骑兵比起各处的精锐家丁骑兵不如,比起寻常的军中步卒还是要强出不少,也有几分武勇的。

  祖承训在李家将门中比很多远支李家族人都要被信任,也算是外姓的一号人物,据说当年也是在李如松身边效力,也是李姓的家丁,后来功勋不小,这才得了主家的恩典,恢复了原来的姓氏。

  看着祖承训率领五千骑兵渡江,朝鲜君臣都是松了口气,朝鲜和辽宁接壤,朝鲜上下对从前的辽镇李家颇为了解,在他们看来,有这么一支队伍进入朝鲜,那肯定会大有战功斩获,朝鲜光复之曰马上就要到了。

  朝鲜国王李昖立刻派人拿着金银过去劳军,并且安排朝鲜兵曹的一干官员负责引导,务求让祖承训的辽西骑兵能够尽快的在朝鲜作战。

  如今平安道只有毗邻鸭绿江的两个县还能维持,就这样还在外围发现了倭人的活动踪迹,让朝鲜上下都是绝望非常,觉得如果再不去打,亡国之曰马上就要到了。

  不过在鸭绿江附近的其他明军却没有朝鲜人这么盲目的乐观,孙守廉在义州这边派驻了大批的兵丁驻守,也有些大的商行被雇佣来进行转运,这里面自然少不得三江商行的一干人,这些人里有对马匹很懂行的,在验看过李家的骑兵马匹之后,急忙要去求见孙守廉。

  对这样身份的人,孙守廉总是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