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六 三旨(下)
员,但是郑光已经是享受到了七品官员的待遇,带着父母和祖母,一起享受到了这份功绩,所以实际上,这份功绩完全得到了皇帝的承认,郑光为了保卫苏州付出的代价,基本上得到了体现,因为郑光的年龄和资历,使得郑光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之前外界普遍的猜测是赏钱赏地赏物,绝对没有触及到封号这个层面。
这就意味着郑光在皇帝的心里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地位,并且进入了皇帝的眼里,很可能会通过某些方式在考取进士之后进入翰林院,被皇帝大力培养用来对付倭寇,联想到范庆被任命为苏松兵备,而郑光的家人纷纷被封,皇帝的意图显而易见。
一念至此,那些大人物们的眼神逐渐炽热起来。
“小郑老爷,还不起来接旨?”黄锦见范庆都愣住了没有提醒郑光,这才无奈的小声开口提醒郑光,郑光一愣,猛然想起了自己的处境,连忙双手接过圣旨,大喊道:“举人郑光代家人谢吾皇隆恩!吾皇万岁!”
这个时候,郑光觉得自己的灵魂再一次的产生了悸动,不是来自大宋的灵魂,而是大明的灵魂,那种感觉,就仿佛是一个很久远的执念得到了抚慰,得到了解除,没来由的,郑光的眼泪无法抑制的流出,竟然跪伏于地,失声痛哭起来。
随着郑光的失声痛哭,郑老夫人终于也明悟过来,放声大哭起来,郑氏一门集体伏地痛哭失声,将多久以来的痛苦尽情地宣泄着。
在场诸人也深有感触,七年前郑微身死,朝廷并无表示,只是苏州当地官府代替朝廷给了一些像样的抚慰,并不足以彰显郑微救下数万人的功劳,而这一次,郑微才算是真正的得到了公正的评价,不仅追封了官阶官位,还追赐了谥号,谥号这个东西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到的,就算是朝廷大臣,没有相应的功劳也是得不到的,而郑微得到了朝廷下赐的谥号,今后的称呼就不是老郑相公了,而是郑壮愍公。
因为父亲的功劳终于得到认同,长久以来的执念消散了,随着泪水的流逝而缓缓流逝,郑光只觉得心里面似乎又轻松了一些,对待事情,也多了一丝明悟,于是哭声渐缓,慢慢的直起身子,恢复仪容。
黄锦很满意的看着郑光,觉得这的确是一个孝顺的孩子,也是个懂礼仪的孩子,孝顺的懂礼仪的孩子不管怎么样也坏不到哪里去,黄锦一直这样相信着。
于是黄锦便笑着说道:“这一次封赏三封圣旨,大明朝开国以来还的确不多见,本来这是一封圣旨就能解决的事情,毕竟这圣旨可不是什么寻常物件,但是陛下说了,一封圣旨不能表示陛下对小郑老爷的看重,特意吩咐使用三封圣旨,分别赐封。
咱家看着,小郑老爷也是孝顺之人,大明朝以仁孝治天下,陛下要是知道了,也一定会很高兴,小郑老爷也该知道,陛下不给小郑老爷授官,是不想耽误了小郑老爷的科举,以科举征途入仕才是最适合小郑老爷的,所以,咱家也在这里预祝小郑老爷高中进士,光宗耀祖了!”
谁也不会无缘无故的对一个对自己说好话的人动粗,即使他是一个郑光很没有好感的太监,但是此时,这个太监的人情练达和善解人意却给了郑光很好的观感,这是郑光对太监的观念产生变化的第一步,这种情况下如果不知道该怎样做,也就实在是太失礼了,于是郑光把圣旨交给了身边人放好,擦干眼泪,稳了稳心神,郑光重新露出了笑容。
“多年夙愿一朝实现,光情不自禁,还请黄公公不要在意。”郑光如此赔礼。
黄锦笑着摆摆手,说道:“人之常情,人之常情,郑壮愍公的事迹,咱家也听说过一些,深为敬佩,若是大明多一些郑壮愍公和小郑老爷这样的人,东南何愁不平啊,陛下也就不�
这就意味着郑光在皇帝的心里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地位,并且进入了皇帝的眼里,很可能会通过某些方式在考取进士之后进入翰林院,被皇帝大力培养用来对付倭寇,联想到范庆被任命为苏松兵备,而郑光的家人纷纷被封,皇帝的意图显而易见。
一念至此,那些大人物们的眼神逐渐炽热起来。
“小郑老爷,还不起来接旨?”黄锦见范庆都愣住了没有提醒郑光,这才无奈的小声开口提醒郑光,郑光一愣,猛然想起了自己的处境,连忙双手接过圣旨,大喊道:“举人郑光代家人谢吾皇隆恩!吾皇万岁!”
这个时候,郑光觉得自己的灵魂再一次的产生了悸动,不是来自大宋的灵魂,而是大明的灵魂,那种感觉,就仿佛是一个很久远的执念得到了抚慰,得到了解除,没来由的,郑光的眼泪无法抑制的流出,竟然跪伏于地,失声痛哭起来。
随着郑光的失声痛哭,郑老夫人终于也明悟过来,放声大哭起来,郑氏一门集体伏地痛哭失声,将多久以来的痛苦尽情地宣泄着。
在场诸人也深有感触,七年前郑微身死,朝廷并无表示,只是苏州当地官府代替朝廷给了一些像样的抚慰,并不足以彰显郑微救下数万人的功劳,而这一次,郑微才算是真正的得到了公正的评价,不仅追封了官阶官位,还追赐了谥号,谥号这个东西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到的,就算是朝廷大臣,没有相应的功劳也是得不到的,而郑微得到了朝廷下赐的谥号,今后的称呼就不是老郑相公了,而是郑壮愍公。
因为父亲的功劳终于得到认同,长久以来的执念消散了,随着泪水的流逝而缓缓流逝,郑光只觉得心里面似乎又轻松了一些,对待事情,也多了一丝明悟,于是哭声渐缓,慢慢的直起身子,恢复仪容。
黄锦很满意的看着郑光,觉得这的确是一个孝顺的孩子,也是个懂礼仪的孩子,孝顺的懂礼仪的孩子不管怎么样也坏不到哪里去,黄锦一直这样相信着。
于是黄锦便笑着说道:“这一次封赏三封圣旨,大明朝开国以来还的确不多见,本来这是一封圣旨就能解决的事情,毕竟这圣旨可不是什么寻常物件,但是陛下说了,一封圣旨不能表示陛下对小郑老爷的看重,特意吩咐使用三封圣旨,分别赐封。
咱家看着,小郑老爷也是孝顺之人,大明朝以仁孝治天下,陛下要是知道了,也一定会很高兴,小郑老爷也该知道,陛下不给小郑老爷授官,是不想耽误了小郑老爷的科举,以科举征途入仕才是最适合小郑老爷的,所以,咱家也在这里预祝小郑老爷高中进士,光宗耀祖了!”
谁也不会无缘无故的对一个对自己说好话的人动粗,即使他是一个郑光很没有好感的太监,但是此时,这个太监的人情练达和善解人意却给了郑光很好的观感,这是郑光对太监的观念产生变化的第一步,这种情况下如果不知道该怎样做,也就实在是太失礼了,于是郑光把圣旨交给了身边人放好,擦干眼泪,稳了稳心神,郑光重新露出了笑容。
“多年夙愿一朝实现,光情不自禁,还请黄公公不要在意。”郑光如此赔礼。
黄锦笑着摆摆手,说道:“人之常情,人之常情,郑壮愍公的事迹,咱家也听说过一些,深为敬佩,若是大明多一些郑壮愍公和小郑老爷这样的人,东南何愁不平啊,陛下也就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