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0
已是势在必行,还请陛下明察!”

  李璟向下看了看,见那人站在群臣末尾,离得太远,面貌都看不清晰,因问道:“那是谁?”

  那人走上几步,叩头说道:“小臣名叫徐铉,试知制诏之职。”

  李璟“哦”的点了点头,心想,这人也算是国家老臣,不可太驳他面子。于是他便笑了笑,说道:“我国正历灾荒,补充军粮也是不可稍缓的事情。”

  徐铉颔首说道:“陛下所言甚是,国不可无军,军不可无粮。只是,还须权衡利害,才好定夺。古人云,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屯田对军伍有利,但对于百姓来说,却有绝大损害。”

  李璟听见他说起“君为轻”这句话,未免心中不乐,声音也微微有些冷,说道:“我国兵士数十万,难道就肯饿着肚子戍守?如今北有后周,南有吴越,随时都会有战事发生,屯田既然于军有利,便如同于国有利,即便是举国反对,也要坚决执行下去!”

  徐铉大急,又力陈弊害,李璟却只是摇头反对。一时间心中还默默的想:“这般不懂得顺应君王,难怪你在南唐多年,还是个小小的知制诏。”

  说起来,李璟对此人还有些了解。徐铉字鼎臣,乃是扬州广陵人。十岁便能属文,颇有才华,与韩熙载齐名,江东谓之“韩、徐”。他少年时出仕南吴,任校书郎,南唐立国后又仕南唐李昪父子。他为人简淡寡欲,却直率的很,与时任宰相的宋齐丘甚是不协。是以,虽然他与弟弟徐锴都在南唐朝中为官,却一直没有什么升迁的机会,还差点惹来大祸。

  那是几年前的事,一日军中传来檄文,徐铉展读时,发觉用词援引不当,一时书生气发,和徐锴指章摘句,毫不客气的评论了一番,洋洋洒洒数千言,竟然流传在江南士子手中,很得人望。他却不知道,写这篇檄文的,正是宋齐丘的好友汤悦。

  汤悦知道此事后,气愤不已,与宋齐丘密谋,借机诬陷徐铉兄弟泄露军机,当时李璟即位不久,对宋齐丘事事倚重,也没有细查,就下旨将徐铉贬为泰州司户掾,徐锴贬为乌江尉。

  这事其实也不难解决,只要徐铉面见李璟诉说冤屈,或者对宋齐丘俯首认错,都可留在金陵,却不想,他兄弟二人偏是执拗脾气,诏命一下,便收拾行囊,出京而去。幸好事隔不久,李璟便查出了事情的始末,将徐氏兄弟官复原职,不然的话,他们在穷乡僻壤呆一辈子,也说不定。

  事后,李璟曾问徐铉,为何不来申诉,徐铉只说道:“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李璟偷笑之余,也对他这般直率记忆深刻。

  此时徐铉一力进言,李璟却只是不允,眼看局面有些僵,站在一旁的弘冀对徐铉笑了笑,示意他不要再说,便越众而出,朗然说道:“父皇,若当真如徐大人所说,事情却也十分严重。军粮固然要紧,民怨也不可不查,若是再有心机叵测之人,借机煽动民变,那就更加得不偿失了。”

  李璟看了看他,微微垂首,“嗯”了一声,没再说话,弘冀再含笑说道:“既然父皇不想停止屯田,儿臣倒有了两全的主意。”

  李璟坐直了身子,点头道:“你且说来听听。”

  弘冀道:“民怨之始,并不在于屯田,而是在于官吏作恶,也或许是车延规指挥不当所致。惟今之际,只要父皇下旨,选一名忠直朝臣前去安抚百姓,罢免酷吏,百姓能够安居乐业,自然不会再闹。”

  朝中众臣听了,也觉得此法可行,纷纷出言支持,徐铉当即主动请缨,也照准了,弘冀笑了笑,又说道:“车延规是父皇的亲吏,若仅仅是徐大人前去,只怕分量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