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6章 东线绞肉机
  5万奥匈帝国国防军,在不到一天的时间内覆灭在东线战场,这样的战损,显然震惊了北京军政部内的大批中国军人,虽然欧战的规模可能是空前的,但这样的战损,还是大大超出了原本大多数人可以想象的,同时,这也在执掌中国军力的这个最前军事机构内激起了更狂热的讨论。

  20日,遭遇右翼溃败的奥匈帝国东线指挥官康拉德大公显然意识到自己军事布局上的问题,不过,摆在奥匈帝国军队面前的战局,已经让他同时意识到另外一个焦点——改变战略已经不可能挽回第三军团的损失,即便抽调左翼的军力,也不可能将右翼俄国军队主力击溃或者击退。

  康拉德曾指望取得的重大胜利,如今显然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崇尚进攻战略的奥匈国防军,并没有取得预料中的成果,反而是遭遇了失败的危机,而且危机来的如此的突然!俄军在数量上的压倒优势日益对奥军不利,不过,好战的康拉德大公显然并未受到失利的影响。

  当天,他向帝国参谋部参谋长博尔弗拉斯拍发了东线战报并转呈奥皇御览……在我一生中最严峻的时刻,我收到了您19日对我过于赞誉的信。我赶紧复函,仅想补充指出,就在我写信之际,会战正在进行,此战将决定我君主国的命运……

  命运之神似乎再次向康拉德大公伸出了橄榄枝,俄国第四集团军在正面击溃了奥匈帝国左翼部队后,却意外的陷入了新的困境,因为高地旁塔内夫河谷的复杂地貌,原本俄国人预期的水上运输通道并未得到施行,而要翻越高地丘陵运输重装备的计划,显然完全无法满足前后紧随的两个俄国集团军的需求。

  21日。伊万诺夫将军向第四集团军发出命令。要求他们立刻展开攻势突破奥匈帝国岌岌可危的达维兹尼察河一线。但是,萨维扎大公显然对于这样的命令完全不满意,突前的第四集团军在过去一天内仅仅获得了远低于预期的运输工具,而当天对达维兹尼察河的侦查,以及突然密集的奥军无线电报信息,都让他担心对岸奥军增援可能已经抵达。

  双方的重武器显然都无法投入战役,所以在接下来的四天内,仅仅进行了试探性的进攻。等萨维扎大公确信剩余的运输工具和刚赶来的后续人员已经抵达自己可控范围时,萨尔扎大公作出了与伊万诺夫将军完全不同的战略进攻,他下令俄国第四集团军向西跨过与达维兹尼察河垂直的桑河,抵达达普热梅希尔以西的位置,在这里他可以截断奥军向西通过克拉科夫走廊的任何退路。

  当然,更重要的是,他让开了正面进攻达维兹尼察河防线的位置,将下一轮主攻的任务交给了之前一直拖在侧后的第五集团军三个军,萨尔扎大公摆明了一个态度,他可不愿意自己的军团在接下的进攻中遭遇太过激烈的抵抗。现在,显然是第五集团军上场的时刻了!

  战局就在这么不经意间出现了变化。萨尔扎的俄国第三集团军突进方向并非没有道理,事实上,当一周后近30万俄国大军出现在奥匈帝国右翼防线西侧时,确实造成了几乎导致崩溃的巨大压力,不过,对于奥匈帝国左翼的康拉德大公而言,他所辖的17万大军却获得了至关重要的几天缓冲期,而集团军的后备军也获得了向前增援即将崩溃第三集团军的时间。

  22日,当萨尔扎部还在维兹尼察河一线侦查奥匈第三军团防线的时刻,虽然第三集团军进攻部队的溃败并无法断定他们遭遇了俄罗帝国的主力部队,康拉德大公断然改变了原本的计划,一切汇总的信息都预示着奥匈帝国目前兵力上并不具备优势,但他显然坚信,既然右翼陷入防御,那在左翼的冒险将是值得的、也是必须的。

  23日凌晨,跨过克拉希尼克山脉的奥匈帝国第一集团军充分发挥出了奥军高效的军事调度效率,一夜间向北推进的21公里,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