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六节 买下甲壳虫
�·

  杨潮抬头:“你们挑好了没有?”

  两人点点头,还显露出羞怯,因为她们选的东西实在是有点贵。

  杨潮却没多说话,摆摆手:“振堂,付钱。”

  穿着便衣西装的金振堂立刻走到柜台上,很有礼貌的用德语问道:

  “收中国纸币吗?”

  来之前,金振堂兑换了不少西方货币,随着年纪的增长,虽然没有过去那么壮实了,但是心思比以前缜密多了。

  但他也没有兑换太多,因为西方很多国家都接受中国纸币。

  “您说的是金元券吗?”

  玻璃柜台后面的服务员问道。

  金振堂摇摇头:“中国两!”

  服务员笑道:“一样。”

  随着银两纸币跟白银脱钩,直接跟金元挂钩之后,1两等于2元,但在东方世界还是习惯叫中国两,西方西方人还是习惯将中国货币叫做金元券。

  金振堂随即打开自己的钱包:“多少钱?”

  服务员非常高兴,从这几个中国人一进来,他就很高兴,因为这几年中国人在德国出手阔绰是有名的,在柏林这个城市,中国人可不少,虽然没有汉堡首饰街那样的华人街,但是在柏林上学读书的中国大学生却非常多,中国那个大富豪杨潮当年捐献了10亿两作为留学基金,这几年支持了10万中国学生到德国上学,这个数字甚至比只有8万学生的德国学生还要多,即便加上其他国家的留学生,德国大学中还是有一半中国人在读书。

  这些能来德国读书的中国学生,尽管绝大多数都是接受杨子基金赞助,可是其中中产阶层的家庭学生还是占绝大多数,因为能考取留学名额的学生,往往在方方面面都极为优秀,比如家庭教育方面,穷人的孩子还是很难竞争,虽然有穷人家的孩子,通过努力跨越阶层,但说到底是少数,因此10万中国学生中,7万都是中产和以上家庭的孩子。

  中国家庭普遍溺爱孩子,尤其是有出息的孩子,慈父不爱无益之子,反过来就是慈父也爱有出息的孩子,因此很多家庭还保持了节俭的传统,但同样保持给与读书子弟体面生活的传统,因为在古代社会,读书人唯一的目标就是做官,当官是要有体面的,所以在旧社会,一个读书人的家庭,在读书人做官之前,绝大多数收入都用来供孩子读书。

  即便那些学习成绩好,可以免费入国子监之类的官学的,同样家庭会支付很多成本,这显然不是供他们读书写字买墨水点灯的,其中很多都是来让他们应酬的,让他们建立社交关系的,准确的说就是让他们逛青楼的经费。

  现在的中国中产虽然没有古代那么夸张,因为他们并没有完全把家族的希望,寄托在一个儿子身上,但同样会给学生大量零花钱,这些学生到了德国,发现德国物价低廉,同时中国那种大手大脚花钱博得大方名声的恶习,很快就让他在德国学生中间建立了土豪的名声,柏林众多的消费商店也很欢迎这些不喜欢讲价钱打赏还大方的中国学生。

  因此杨潮一进门,店员就开始关注他了,而且她还发现杨潮似乎很熟悉,好像在哪里见过似的,她刚开始怀疑杨潮是不是店里的常客的时候,杨潮很快就开始低头看报纸。

  但店员依然很期待,从杨潮带着两个女伴,同时还跟着五个保镖模样的手下的时候,精明的店员认定杨潮是一个中国大款,这种人在柏林虽然不常见,但也不少见,很多富有的中国家长来德国看孩子有时候就是这种装扮,显然那些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