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天才之誉,实至名归!
  “大家之气象……”

  这个时候,白叶轻笑起来:“他眼力不错嘛,难怪会成为行业中著名的艺术评论家,完全说到点子上啦。”

  “……不要脸!”

  曹象面无表情,掩饰心中的震惊。

  他也没有想到,高博对白叶的评价这么高。

  如果他不是确定,高博生平与白叶没有任何往来,与李东兴更是毫无瓜葛,他也要怀疑高博的评价中,是不是掺杂了强烈的个人感情因素。

  脸是什么,又不能吃。

  白叶撇嘴,况且高博说的也是事实嘛。

  毕加索本来就是大家。

  他继续看下去,感觉高博的评论,真是有意思啊。

  彩虹屁这么多,他都有些……高兴啦。

  “回归正题,我之所以写这篇评论文章,就是受人之请,评价白叶的雕塑。不过在正式评论之前,我也看到了网上的非议。其中许多言论,在我看来不值一哂。”

  “我归类总结一下,针对白叶的雕塑,多数人的看法是……”

  “看不懂。”

  “稀奇古怪。”

  “哗众取宠。”

  “莫名其妙。”

  “……”

  “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一件不符合大众审美,古古怪怪的东西,却被中海美院一群老师学生认为是艺术杰作。”

  “‘我’不喜欢的,‘你们’居然觉得好,肯定有黑幕。”

  “这其中必有不为人知的交易。”

  “真相只有一个……”

  评论文章在严谨中,又有几分诙谐幽默。

  这也是高博成名的原因之一。

  不过行文却不辛辣,没有半点讽刺的意思,只是轻松的调侃。

  因为高博也很清楚,辛辣、讽刺只能冲着艺术家或艺术作品去,对于“不明真相”的群众,还是要以引导为主。

  所以他在文章中,也给出了详细的解释。

  “首先大家要知道,美和艺术,完全是两回事。白叶的雕塑作品,或许在一些人眼中并不美,甚至还有几分丑陋,但是却不影响它的艺术价值。”

  “为什么这样呢?”

  “原因很简单,那就是艺术的进程,就是不断的颠覆之前人们的的审美观。”

  “以国画为例子。”

  “严格来说,国画起源于壁画,从最原始的石壁,再到陶土木板,然后画到帛上。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在魏晋时期逐渐形成了体系。”

  “到了北宋时期,官方画院鼎盛,艳丽华贵的风俗画,是当时社会的主流。但是到了南宋时期,有人觉得这种画太艳俗,开始挑战传统,才有了文人画的出现。”

  “风俗画多数是以细笔描绘,也就是工笔画。”

  “文人画讲究意境,那是写意画。”

  “从那个时候,国画的两大支柱流派,开始成型啦。”

  “但是在南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