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南风不竞庄子老子
�神之一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

  老子有两个可能的身分,一是老聃(曾担任「守藏史」),一是老莱子。确切出生地不详。但史记记载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

  老子后西出函谷关,被关令尹喜求留,按老子意,他是不想留任何字的。但经不住尹喜的劝说,终於在函关住了些ri子,认真总结自己的思想,留下五千言著作(现称《道德经》)倒骑青牛而去。

  老子的作品的jing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例如名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这部流传两千多年的《道德经》是跨时代的作品,在不同的时代,这部作品会被解释出不同的含义。据统计,道德经是仅次於基督教《圣经》被翻译语言最多的一部作品。《道德经》被翻译為多国字。

  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xing命双修的始祖,於吾人生命上主张自然,讲究致虚极,守静篤、不与人争的修持。

  政治上,老子主张的无為而治和现代共识主动xing同出一辙。老子有一段话常被视為对為政者的箴言:「天之道,损有餘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飢,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宗教概念上,当时最崇高的信仰為天;故天基上為「意识天」,但老子将之破除,将天化成「自然天」。於《道德经》原中,可见得老子对天的看法是自然无為。

  於现存通俗中第五章首行即曰:「天地不仁,以万物為芻狗。」此处之不仁,并非无仁心,而是指无心而為,亦如中的曾提及的「為而不恃」、「长而不宰」為相同意涵,故其实老子当时的诸多论述是為破除神鬼论,而非后人将其奉之為神之观念。

  总体而言,老子之思想并非消极、裹足不前的,而是正面积极的要求吾人顺应自我之心xing,发挥自我之能事,他就要人「為」但是是「无心而為」不执著於功名利禄,发挥自我之能动xing,让人拥有最大的自主xing去发挥自我生命之所长。

  《汉书、艺志》谓:「道家者流,盖出於史官,歷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

  西汉史学家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谓:「道家使人jing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為术也,因yin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cāo,事少而功多。」

  「其术以虚无為,以因循為用。无成埶,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為物先,不為物后,故能為万物主。」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祖。从《列仙传》开始,把老子列為神仙,还说老子重视房中术。

  东汉时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圣母碑》,把老子和道合而為一,视老子為化生天地的神灵。成為了道教创世说的雏形。而在汉桓帝时,汉桓帝更是亲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為仙道之祖。

  其道教尊称名称為「道德天尊」,俗曰「太上老君」,也是道教三清道祖之一。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