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 从战争中成长的大生集团
去一趟埃及!”

  张孝若爽快道。他心里有点疑惑,怎么万里之外的一封电报就让林一民态度恭顺呢?

  张孝若有强烈的进取心,林一民放心。美华财团在大生集团花费大量精力,就寄托大生集团能从日本和英国的纺织企业夹缝中杀出一条血路。

  对大生集团构成强烈竞争对手就有英国的普拉特公司,世界最大的纺织巨头。纺织产品、纺织机械畅销全世界,体现英国纺织业几百年来的沉淀,印度和埃及的棉花也是普拉特公司的原棉产地。

  而在东亚,日本纺织企业几乎和大生集团的竞争激烈,几乎到了近身肉搏程度。三井财团在日本纺织业有重大利益,旗下不仅有数量庞大的纺织工厂,还有丰田自动织机公司这样实力不俗的纺织机械公司。

  技术是大生集团的短板,也是林一民比较焦心的事。大生在上海的纺织设备大部分就是从日本进口的,近两年在南华投资的新厂倒是采购美国普林斯公司的织机加上康明斯电气的电机,改装而成。效果良好,由于采用电力动力,比起传统的蒸汽功力,新唐山的纺织工厂比上海的高10倍。

  引进这些昂贵的机器花费500多万南华元,如果没有国家支持的大量的订单,大生集团真不敢轻易在南华花巨资投资新厂。但也仅此在南华一地而已,大生集团在中国的纺织工厂不是从日本引进的生产线就是收购英国纺织厂购买而来的。

  似乎明白林一民的担忧,张孝若有些苦涩道:“技术方面受制于人终究不是办法。最近,日本的丰田自动织机公司推出一种新型的自动织布技术,这是一种全新的突破,效率比我们在南华拼凑的设备还要高。如果可以,我想——”

  又是丰田织机?令人讨厌又不得不佩服的日本人!

  林一民嘟哝道,鼓励地看着张孝若:“你想怎样?”

  “购买专利许可。”张孝若咬牙道。

  “没那么容易。如果想你说的那样神奇的话,要知道日本人是出了名小气的,这么重要的技术我看不会给我们的。”林一民摇头道。

  工业革命的时候,英国政府为了限制先进的纺织技术不泄露到国外,命令禁止任何纺织机器出国的,直到一位纺织工匠到了美国后凭借记忆复制纺织机,这才开始了美国的纺织业。

  现在的日本人就像当年的英国人一样,绝对不会轻易把国家领先的技术出口到国外的,就像克莱斯勒日本分公司在日本组装汽车,而不会把发动机工厂搬到日本一样。

  “那就用钱砸!实在不行,我们就偷出来,拿回南华拆卸,模仿,山寨他们。”张孝若一脸坚定道。

  “嗯。这样也好!”林一民点点头,他才不管大生公司去偷还是抢。(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r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