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五十二 然而,岳翻生死不明
小声说道:“皇儿若要做,小心便是……”

  赵桓看了赵佶一眼,慢慢平静下来,行了一礼:“儿遵命,还请父亲多多休息,孩儿告退!”

  赵桓走了,临走前把阮小五留下来,暗中吩咐阮小五,调派了五十名岳家军将士把守赵佶居所,不得有误。

  之后,赵桓开始慢慢的改组自己的政府,同时不断派人北上去查探关于岳翻的消息,三十日,从北方归来的那些曾经被派出去帮助岳翻的“勤王之师”陆续归来,北道部总管赵野、河东河北宣抚使范讷、知兴仁府曹楙、徽猷阁学士京西北路安抚使知颍昌府何志同、徽猷阁直学士知淮宁府赵子崧(赵宋燕懿王五世孙,崇宁五年进士及第,时任淮宁知府)、徽猷阁直学士江淮等路发运使兼经制使翁彦国、都水使者荣嶷……

  全部都说是因为路途艰难,军队良莠不齐,甚至还出现兵变,所以北上迟缓,害的忠良身殒,实在是罪该万死!其中以北道部总管赵野为首,一应人等全部谢罪。

  赵桓面无表情的赞同了他们的想法——好,全部去死吧!

  诏——赵野、范讷、何志同、赵子崧、翁彦国、荣嶷等一十七人,怯敌不前,坐视忠良之臣死战而不救援,抗旨不尊,罪大恶极,现命斩首示众!

  十七个文官统帅就这样被赵桓下令斩首,就在不久之前黄潜善被斩首的那个地方,还是那群刽子手,还是赵桓亲自观看,周围围观的文臣武将们只觉得自己在这温暖的阳春三月里感受到了冬天般的寒冷,看着面无表情的赵桓,他们似乎感觉到了一些不太对劲的地方,如果是为了泄愤,皇帝需要杀那么多人?

  哭声震天,求饶之声震天,周围官员面色凄然,却无一人敢于站出来救援这些人,他们看着赵桓身边站立的两个人——岳翻的部将吴用和公孙胜,很明显,这两个人现在是赵桓最信任的人,连太监都没有他们受到赵桓如此之大的信任,原因就是他们是岳翻的部将。

  岳翻,岳翻,岳翻!这个三年前在东京乃至于整个大宋掀起大风潮的三元三绝之人,三年之后,再一次掀起了大风潮,国存我死,为国而死,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也不知是谁说出了这句话,或许就是岳翻本人也说不定,被他的部下带回了南方,广为流传,国存我死四个字,几乎成为了岳翻的代名词。

  道德维系的社会里,这四个字就是顶峰,岳翻因此而得到了崇高的赞誉,尽管他不在这里,或者他已经死了,但是,他俨然成为了忠臣和英雄的代名词。

  三十一日,一支从黄河以北南下的军队抵达了应天府,为首之人自称是殉国之臣刘韐之子、岳翻曾经的部下刘子羽,他带回了将近四千具尸体和一些战旗,以及他在战场上寻找到的一面特殊的旗帜……

  一面血迹斑斑,残缺不全的旗帜。

  但是那四个大字,赵桓绝对不会认错,那就是岳翻亲笔书写,曾在他面前猎猎飞扬的战旗!国存我死!

  刘子羽一直在河北,真定失陷,父亲殉国之后,刘子羽一直率领余部转战,发誓要为父亲复仇,听说了赵桓发出的勤王令之后,他率兵疾驰南下,途中一路恶战,耽误了不少时间,结果就听说皇帝被俘,又被岳翻救了出来,大悲大喜之下,他加急赶赴东京,但是赶到的时候,只看到了人间地狱……

  黄河南岸有十座京观,北岸一片狼藉,尸积成山,血流成海,黄河为之变赤,黄被北岸之土为之变赤,战场上找不到活人,他们遍寻当场,也只是发现了将近五千具大宋士兵的尸首,其中有将官打扮的尸首三十多具,与此相对的,是将近三万人的金兵尸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