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 章
�李夫人。
后李夫人病重,至死都不肯让武帝见她一面,保持住武帝心中她的美好形象,死后宗室得以继享安泰富贵。
八月桂花:绿珠绿珠,传说原姓梁,生在白州境内的双角山下,善吹笛。
巨富石崇为交趾采访使时,慕名向当地太守求绿珠以归,太守开价珍珠一斗,石崇一甩手以明珠十斛换得了绿珠,遂有“石家金谷重新声,明珠十斛买娉婷”之句。
石崇为人骄奢张扬,却极宠绿珠。
后石崇依附的朝廷势力贾谧被诛,石崇被免职,一直觊觎绿珠的孙秀向石崇索要绿珠被拒,于是进言当权的赵王伦诛杀石崇。
杀兵至,石崇对绿珠叹息说:“我今为卿获罪矣。”
绿珠流泪道:“愿效死于君前。”
于是坠楼而死。
九月菊花:梁红玉梁红玉,宋抗金名将韩世忠之妻,其人见识不凡,胆略过人。
曾星夜抱子驰马奔赴秀州知会韩世忠回京城勤王,平定苗傅等人的叛乱,得封安国夫人。
韩世忠与金国大将金兀术大战于黄天荡,梁红玉一身戎装亲于战舰之上击鼓助威,进而大获全胜。
后宋高宗听信秦桧谗言,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名将岳飞,为之抱不平的韩世忠也被罢去兵权,被封为成安郡王。
韩世忠愤然辞官,与梁红玉归隐杭州西湖,死后夫妻合葬于苏堤灵岩山下。
十月芙蓉:貂蝉貂蝉,东汉末年司徒王允府的歌女。
时董卓祸乱京城,王允于是设下连环计:先把貂蝉暗地里许给吕布,再明献于董卓。
吕布对董卓收貂蝉入府为姬心怀不满。
一日,吕布乘董卓上朝时,入董卓府探貂蝉,并邀凤仪亭相会,貂蝉见吕布,假意哭诉被董卓霸占之苦,吕布愤怒。
这时董卓回府撞见,怒而抢过吕布的方天画戟,直刺吕布,吕布闪身逃走,从此两人互相猜忌,王允趁机说服吕布,铲除了董卓。
后人谓此曰:“司徒妙算托红裙,不用干戈不用兵。
三战虎牢徒费力,凯歌却奏凤仪亭。”
十一月山茶花:王昭君王昭君,姓王名嫱,南郡秭归人。
汉元帝时以“良家子”入选掖庭。
传因不肯贿赂画师毛延寿,毛延寿便在她的画像上点上丧夫落泪痣,自此一直无缘君面。
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五女赐之。
王昭君入宫数年,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
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
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
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
后呼韩邪单于亡故,昭君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后母”的风俗,继嫁予呼韩邪的长子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
十二月水仙”甄宓甄宓,生于汉光和五年,三岁失父,九岁喜书,视字辄识。
十余岁时,天下*,又逢饥馑,甄家广有储谷,甄宓劝母亲将谷物赈济亲族邻里,广施恩惠,得举家称善。
�
后李夫人病重,至死都不肯让武帝见她一面,保持住武帝心中她的美好形象,死后宗室得以继享安泰富贵。
八月桂花:绿珠绿珠,传说原姓梁,生在白州境内的双角山下,善吹笛。
巨富石崇为交趾采访使时,慕名向当地太守求绿珠以归,太守开价珍珠一斗,石崇一甩手以明珠十斛换得了绿珠,遂有“石家金谷重新声,明珠十斛买娉婷”之句。
石崇为人骄奢张扬,却极宠绿珠。
后石崇依附的朝廷势力贾谧被诛,石崇被免职,一直觊觎绿珠的孙秀向石崇索要绿珠被拒,于是进言当权的赵王伦诛杀石崇。
杀兵至,石崇对绿珠叹息说:“我今为卿获罪矣。”
绿珠流泪道:“愿效死于君前。”
于是坠楼而死。
九月菊花:梁红玉梁红玉,宋抗金名将韩世忠之妻,其人见识不凡,胆略过人。
曾星夜抱子驰马奔赴秀州知会韩世忠回京城勤王,平定苗傅等人的叛乱,得封安国夫人。
韩世忠与金国大将金兀术大战于黄天荡,梁红玉一身戎装亲于战舰之上击鼓助威,进而大获全胜。
后宋高宗听信秦桧谗言,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名将岳飞,为之抱不平的韩世忠也被罢去兵权,被封为成安郡王。
韩世忠愤然辞官,与梁红玉归隐杭州西湖,死后夫妻合葬于苏堤灵岩山下。
十月芙蓉:貂蝉貂蝉,东汉末年司徒王允府的歌女。
时董卓祸乱京城,王允于是设下连环计:先把貂蝉暗地里许给吕布,再明献于董卓。
吕布对董卓收貂蝉入府为姬心怀不满。
一日,吕布乘董卓上朝时,入董卓府探貂蝉,并邀凤仪亭相会,貂蝉见吕布,假意哭诉被董卓霸占之苦,吕布愤怒。
这时董卓回府撞见,怒而抢过吕布的方天画戟,直刺吕布,吕布闪身逃走,从此两人互相猜忌,王允趁机说服吕布,铲除了董卓。
后人谓此曰:“司徒妙算托红裙,不用干戈不用兵。
三战虎牢徒费力,凯歌却奏凤仪亭。”
十一月山茶花:王昭君王昭君,姓王名嫱,南郡秭归人。
汉元帝时以“良家子”入选掖庭。
传因不肯贿赂画师毛延寿,毛延寿便在她的画像上点上丧夫落泪痣,自此一直无缘君面。
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五女赐之。
王昭君入宫数年,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
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
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
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
后呼韩邪单于亡故,昭君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后母”的风俗,继嫁予呼韩邪的长子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
十二月水仙”甄宓甄宓,生于汉光和五年,三岁失父,九岁喜书,视字辄识。
十余岁时,天下*,又逢饥馑,甄家广有储谷,甄宓劝母亲将谷物赈济亲族邻里,广施恩惠,得举家称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