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备战、出征
>
  有议和的。认为招抚为上。本国公招抚过两次,一次在江南。成功了。一次在霸州,失败了。此时我却不赞成招抚,贼军士气正旺,未尝一败,没有强大的威慑力,如何能逼人签下城下之盟呢?招抚只能助长他们的气焰,他们根本不会有诚意。

  而且,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京畿流贼悖理枉法,荼毒百万。朝廷一出师就议抚,凡有血性的人,没有不痛心疾首地,从此野心勃勃者必众,朝廷官兵也再无颜面可存。所以朝廷已决意必战、死战,法不容情!”

  杨凌情知各处孤城府县的官员,甚至许多将领,畏于白衣军、响马盗的强悍,同时由于杨凌曾经招抚过响马盗,所以都抱有一线希望,希望朝廷招安叛匪,解了自已的困厄,所以一些地方将领和守城官员持有观望态度,作战不力,犹豫不决,所以先说了这番斩钉截铁的话,表明朝廷地决心,打消他们的幻想。

  随后杨凌凛然立起,说道:“本国公先来说说目前的局势,然后再宣布朝廷的剿匪、安民之策”。

  杨凌徐徐踱到大堂正中,德州是贯穿南北西东地交通要道,商贸发达,税赋丰厚,所以设有地方官府,但是这里同时也是驻兵练兵的重要城池,此地一直以军事管制为主,这座府衙就是德州卫指挥使官衙,大堂甚是宽阔。

  杨凌一动,文武官员纷纷立起,屏息恭听。

  杨凌道:“响马盗和白衣军用兵一直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作战凶悍狡诈,各股部队时分时合,行踪飘忽,而且居无定所,能战则战,不能则避,所以朝廷官兵无法实现击其要害,行雷霆一击、一鼓而平。

  而且,他们的物资全部是劫掠而来,部众大部分是裹胁的乱民,朝廷大军一旦围剿,他们可以毫不犹豫地抛弃所有的辎重、战马,甚至被围的小股部队,然后逃之夭夭,伺机又卷土重来,如同豺狼野狗,逐之不及,避之难防。

  对这样来去如电的盗匪,朝廷大军的确吃力,我们要筹措粮草、运送辎重、需要寻找马贼地主力,需要守护每一个重要城池和交通要道,需要时间精力来筹划协调,更要花很大的精力来处理流民过后的善后安抚工作。

  破坏,永远比建设容易。顾此失彼。确实有些狗咬刺猥,无从下口。如果以小股精骑追击,纵然追上,也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各地官兵各有防守地区,调动困难,主要是就地利用,由于用兵事权不一,不相统属。集中调度困难重重。

  此外,大明百万军队,要戍边、要守城,而且内地官兵由于成本高昂难以负担,很少有完全的骑兵战队,纵有骑兵,也是以步骑混编为主,非常依赖于辎重粮草供应。这就注定了游击战非我所长,我们的长处是善于构垒筑城,以防代攻。

  这样,才使得响马盗、白衣军猖狂一时,趁机坐大。现在他们势力日壮,完全靠掠夺、完全靠游击战,已经不能适应日益庞大地军队需要,于是占据一块地方。需要一个属于他们的根据地来继续发展,攻打德州、泰安,兵围济南,试图将整个山东掌握在手中,就是他们做出的第一个尝试。

  这样,也就给了我们机会,可以发展我们善守之所长,在守战中尽量消耗敌人兵力。挫敌锐气,使其军心焕散。这一点,要传达给各州府县治,一体遵守。”

  杨凌吁了口气,继续道:“这是战事上地主要要求,还有一件事,比这件事更为重要,那就是被白衣军破坏过地地方。各州府官员不得只是苦守城池。对这些遭受破坏陷入无治状态的地方置之不理。

  要恢复村庄、想尽办法筹集粮种交给村民播种,抢耕抢种。能收一颗是一颗,有了希望,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