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风满京城
;廉政公署太廉政了,没有任何经费,没有统一服装下发,只给他们分司设衙,成立了调查、拘押、审讯等等不同环节的部门,从中挑选家世较好、年纪稍长者为官员,然后又把从刑部衙门要来地水火棍、枷锁镣铐等东西都发了下去。

  这些少爷们生来就有爵无职,被委个某司主事、某司堂官,一个个倒兴冲冲的十分新奇开心,穿着身锦绣衣裳,身材单薄的跟豆芽菜似的,手里却提着根水火棍,玉带上别着副铁链子,别人看着十分可笑,他们却连走路都打横儿,自觉威风的不得了。

  杨凌见状微微一笑:乱拳打死老师傅,有这帮不按套路出牌地大少爷,北京城就等着被我这个大扫把扫的尘土飞扬吧!

  科道,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的都给事中、给事中们就是科。都察院、十三道监察御史就是道,两个衙门全加起来不到三百人,督查大明十余万地方官吏。

  科道里面绝大部分都是小官,六科都给事中仅是个正七品、一般给事中只有从七品,跟个县令差不多。监察御史也是正七品。他们官阶虽小,却可以弹劾一、二品的大员。这是朱元璋地一大发明。

  自古等级森严,向来都是由上而下的监督,只有高官监督、制约下官,以贵制贱。而朱元璋却别出心裁,于百官之外,独设科道, “以卑临高”、“以小制大”、“内外相维”,有事可以直陈天子。

  “位卑”则因官小,所以爱惜前程的念头就小了,不会因为“高官厚禄”而有颇多顾忌,也不会像官场“老油条”那般处事,对违法乱纪姑息迁就,敷衍推诿,“权重”则因有能整饬吏治之威重。所以能充分发挥其监察作用。

  所以科道可不仅仅是拥有舆论能力,那是在皇帝面前,在下边,科道官可是实权甚重,颇受地方官吏看重和忌惮。

  此时,督察院的御史言官们正在办公,他们的职务可以说忙,也可以说轻闲的很。全看你是否用心政事,若是两眼望去,一派清明太平,那自然手中无事,不过是每日喝喝茶水混日子罢了。

  刘瑾专权后,瓦解了科道言官的势力,科道官分为三派,一派是清流。刘瑾势大,只能暂时隐忍;一派尸位素餐的混日子,指望哪天能捞个外放地差使攒笔养老银子就可以安安稳稳等着朝廷照例致仕慰留,加一级官回乡养老了。

  第三派就是野心勃勃,不甘冷落。而投到刘瑾门下充当吠月之犬的败类。不过,如此一来,士林侧目,立即被其余两派孤立起来。被吐沫星子淹的味道并不好受。

  自宋以来最重礼法名教。对于读书人来说,“饿死事极小,失节事大。”士人,尤其是算得上士林清流榜样的御史官和翰林官,投靠刘瑾一个宦官和妇人失节没什么分别。因此杨凌对科道下手,有的人兴奋,有的人忐忑,诸王馆再次成为众人瞩目之所在。

  忽然。安静的都察院内一片骚动,闻声赶出门来的御史们发现督察院冲进来一支奇怪地队伍,一大群公子哥儿,手里提着水火棍和镣铐,领头地还拿着拘人的火签,嘻嘻哈哈地冲进院子,根本不理会门口守卫地阻挡。

  监察御史陈仲昆蹙着眉头迎上去,忽然觉得头前那个少年比较眼熟。仔细一瞧。认得是安国侯府的小侯爷洛有为,忙一拱手道:“小侯爷。你们这是……这是做什么?”

  洛有为嘻皮笑脸地道:“那个那个……那个什么,嗳,什么来着?”

  他说了一半就扭头问旁边的人,建昌侯张延龄之子张肖祖才十三岁,所以还比较听话,杨凌的事记的挺清楚,忙答道:“是御史李通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