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第13—15章
相当于借贷额5%以下的契税,这是在农民的承受范围之内的。但于此同时,取消朝廷收取的青苗钱管理费,统一纳入契税中。如此,朝廷反而可从大量的借贷活动中厘税,其收益决不会低于青苗钱管理费。取消青苗钱管理费,则实际上减少了青苗钱借贷人的经济负担,而对于大额的商业信贷,由于存在单笔税额上限,也不会形成严重的负担。

  如此改变的目的在于,一方面限制借贷双方的恶性,而让双方都得好处;一方面,可扩大朝廷税收来源;对于社稷来说,限制了灾荒年或高利贷毒瘤可能形成的土地兼并,减少流民的可能,一定程度上保障朝廷课税的土地数量,也减少大夏丁口成为豪族隐奴。”

  赵清漪心想:在现实世界看穿越小说《新宋》时,男主的改良青苗法优越于王安石的青苗法,她这个穿越男主基础上的进一步改良,推行开来也优于穿越男主的方法。《新宋》中男主因此法石破天惊、大书特书,被朝臣引为治世奇才。后来虽也有弊端,但是任何一项政策都不会是完美的,只有现实条件下最合适的。

  她赵清漪此时可不想出将入相,但是沈俊偏偏是当官的,在古代,拖家带口的还有任务,独自去浪迹江湖绝对是下策,只好博眼球找靠山了。

  徐晟不禁站了起来,顿了顿,朝赵清漪抱拳,道:“赵娘子高见呀,孤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赵清漪揖手道:“太子殿下胸怀宽广,不以草民女子之身为忤,竟能听草民浅见。”

  徐晟这才醒悟过来,她竟是女子,但是他心情激荡竟是忘了。因今上龙体欠安,又只有一子,太子已经插手许多政事。而王朝盛世之下的隐忧自然已经能够感受到了,毕竟本朝立国已近七十载。这是每一个封建王朝度过中期后必然会出现的问题,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王朝逃出这种命运的。而徐晟虽然没有什么后世的历史观,作为一个从小精心教养长大,勤奋好学,志向远大的太子,他也明白自己接手江山将会面临的内忧外患,腹有新政之打算,却因前朝的失败,也不敢轻言变法。

  徐晟顿了顿,问道:“那么赵娘子怎么看募役法?”

  赵清漪道:“其实其根本还是一个钱字,如果朝廷有足够的钱,雇佣劳役,也不需要另外征收免役钱。”

  徐晟问道:“那朝廷如何更有钱。”

  赵清漪道:“民富则国富,每个臣民有更多的生存资源,那么按照同样的税率交给朝廷的税自然更多。”

  “如何民富。”

  “草民说个例子,就以种地、纺纱、织布、打铁为例……”赵清漪将分工和生产效率的理论以浅显的方式说出来,并用算术证明。

  在场之人无不惊骇,这道理不深,却从无人这样思考。

  “这样臣民付出更短时间的劳动,但生产出更多的东西,而朝廷可以更多的臣民财富为基准课税。当然,这需要比较久的时间,但这是治本的,如果是要短期内应急的,草民倒也有几个法子。”

  “赵娘子请坐,孤愿闻其详。”徐晟原也是听婶子堂妹和一个妇人竟然聊起民生和前朝变法,好奇之下才且一听,原是并不看重女子,但那见解却实在是犀利独到,便是他身边的近臣也没有这样的认知,他有一番志向,自然被吸引。此时更收起了轻视女子之心。

  赵清漪谢了坐下,道:“草民幼时曾见一老人,得他赠一本士大夫可视之为奇/淫/技巧之书,因家父是个秀才,这种书草民是不改告知他的。但是草民长大后,却觉也许可行,不过手中无人无钱,又是背负夫家、被婆母严加管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