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章 历史的拐点——蝴蝶效应
�十六日,头勒克西。中俄于伊利的第三次碰撞,正式打响。

  阵地位于伊犁河北岸,地势平坦,景物平淡无奇。在头勒克村落的前沿。距离伊犁河流域另一座大一些的村落安达拉有四五十里。

  头勒克村落北边是一道地图上都没有标出的小河流,当地人叫布察林河。河流流经头勒克村落。然后注入伊犁河,是刘暹可以用来加强侧翼防御的天然屏障。

  而阵地的南部是大片荒废的田野。虽不怎么便于隐蔽自己的军队,但是俄军的骑兵也难以在那里发挥出战斗力。

  因为一条条引水的沟渠和田垄完全将田地给分割成了。这些低陷或是凸凹的沟渠、田垄是骑兵纵横最大的天敌。

  刘暹是歼灭了上千哥萨克骑兵不假,但是瞎子吃饺子——他心里有数,自己的胜利并不那么令人信服。靠着虚拟地图,刘暹已经大致清楚考夫曼此次带有多少哥萨克骑兵了,所以他对此不得不防一手。

  刘暹的阵地北起布察林河岸畔,中部是头勒克村落,南部到村南面的田地,几乎全线都能够得到必要的掩护。

  刘暹要为手下将士的性命负责,他不能在宽阔的原野上硬憾俄军,所以战线与布察林河垂直相交。

  征伐军在头勒克一线的阵地南北绵延五六里,可以有效地限制俄军哥萨克骑兵的穿插机动能力。虽然两翼兵力是薄弱了一些,但是俄军因难实行侧翼包抄,所以要么只有正面战斗,要么就需施行真正的大纵深迂回,但这样势必会拉长俄军的战线并削弱其锋线上的战斗力。

  刘暹没有自大到凭真本事自信自己能把握住战斗中的任何一个稍瞬即逝的机会,以击败俄军。但是他有虚拟地图!

  在备战过程中,刘暹很平庸地部署着军队,基本上包括四个集团:右翼、中央,左翼和预备队。

  右翼军队主要任务是掩护通向安达拉的道路,和保护头勒克战线的侧翼安全,必要时候还可以机动使用,以增援中央和左翼部队,对敌人实施反突击。

  任务不重,部署这里的只有一个不满编的义勇营大队。大队长是张世安,四川时候加入秦军的老兵。

  中央军队的任务是防守头勒克村落。整个阵地分作三线,最前的突出阵地,和村落的主阵地,以及村落后的预备阵地,刘暹的指挥部也就在这里。

  他们的任务没有反击。坚守、吸引,承担更多的俄军的进攻。除非是到了要全面反攻的时节。

  左翼则是跟右翼一样,相对要轻松许多。队伍有沟渠和田垄掩护,虽然效果不如吐鲁番地区的坎儿井,但俄军要真的进攻左翼,要填进去多少条人命才能见成果啊?

  预备队的作用就不言而喻了,那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只要有他们在手,刘暹就有信心跟任何人长期苦战和拼斗下去。

  从南到北,军号吹响在决战的时刻……

  俄军第23师一个团的战士悉数赶到了阵前。考夫曼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自己能获得最终的胜利。23师是俄军在中亚地区驻扎的仅有的三个正规建制师之一,可不是哥萨克团、哥萨克混成旅这样的部队。

  他的一个团有两千人,考夫曼充分相信自己军队的战斗力。

  俄军的司令部扎在了头勒克战线西五六俄里的位置,考夫曼平静地等待着黎明的到来。所有的命令都已发部出去了,考夫曼让司令部的所有人员都下去休息,而自己一夜未曾合眼。他在帐篷里踱来踱去,脑子不停地在思考中,时不时的站在铺着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