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5、接待领导(迎宾1)
��工棚。工棚里面,听到这边有人过来了,里面走出了两个人来,他们一边弯着腰出来,一边往光着的身子上套上单薄的衣服,能看得出来,他们才刚刚醒来。

  他们就是提前一天过来的场地布置人员,前面这一切的创作,都是他们的杰作。

  带队来的县领导,走过去跟这两个人握手。

  “你们辛苦了!”

  工棚里面的人也陆续走了出来,一一跟领导握手。

  “所有的都准备好了吗?”

  “所有的都准备好了,请领导放心,不过,领导你再看看,还有什么时候需要改进的地方,你说出来,我们马上改进。”

  带队领导看了看,觉得也没什么需要改进的了。

  “也没什么了,现在还早,你们昨天肯定都忙了一夜了,你们再休息一会吧。有事,我们再叫你们。”

  领导话虽然这么说,可是谁还能在这种情况下睡得着。

  又是几声长长的哨子响起,同来的三辆车上的人都集中在了领导面前。要开始布置具体的接待队形了。

  第一车里下来的,是县城里的几个业余的龙灯腰鼓队。大约有七八十人,在来之前,他们都已经换好了衣服。他们都是一伙中老年人,有男的也有女的,不过大都以女的为主。

  他们青一色穿着白色宽松的花灯服,妇女们,头上都扎着红色头巾,男人们都缠着黑色头巾。红色的腰鼓,都用红色的带子斜挂在胸前。

  他们从高到矮,在路的两旁站成了两排。等队伍站好后,在领导的指挥下,他们整齐地敲起了一通腰鼓,随着他们身体的扭动,伴着鼓声,一种喜庆欢乐的气氛马上就体现了出来。

  第二组上来的,是二十几个穿着当地民族盛装的女孩,她们都戴着高高的牛角。然后,其他的几个工作人员从后面一辆货车车箱里搬出来十几张小型的长条四方桌。

  这就是要摆上的十二道拦客迎宾酒了。

  十二张桌子,沿着路的一边,间隔一两米摆放一张,一直摆了约有八九十米。每一张桌上,都摆上了一个用红纸包过的酒坛。盛装女孩们手上,都握着一个缠着红色绸带的牛角。还没有打开酒坛,还没有到上米酒,就已经闻到一股浓浓的酒香了。

  对于这个队伍,在排好以后,领导也同样指挥了一次预演。随着盛装女孩们简单而轻盈的舞步,牛角杯里到上了米酒,歌声慢慢地从女孩们的嘴里唱出来,旁边已经站好队伍的腰鼓队也配合着敲起了节奏,气氛在刚才表演的基础上提高了好几个档次。

  第三排,就轮到仰亚他们了。青一色的帅小伙,长裤束腰,短衣彩边,红绸扎头,一看就让人精神抖擞。

  他们也分开在路的两旁站成两排,站在最前排的,两边各三人,手里握着高出人四五米的高排芦笙,红绸轻飘。接着两边各三个男孩,芦笙又稍微低些,但也有两人多高。接着的芦笙又稍微矮些,直到最后,是跟着的两排由十几个小男孩排成的,每个孩子手上握着一把小芦笙。最后面,是一排年纪稍微长一点的中年男人,每个人身前都放着一把有如大腿粗细的芒筒,他们就是芒筒手。

  这就是当地有名的高排芦笙迎宾队。在长长的高排芦笙的带领下,整个芦笙队伍,无形中就有一种庄严感和仪式感,让人肃穆起敬。

  接在芦笙队后面的是由当地小学生组成的儿童少年迎宾队,他们每一个孩子都穿着民族服装,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