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历史人物蒋光鼐简介
军将士浴血奋战,决无诚意,为民族生存、国家体面,只有决心一战。”重创了敌军,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部队伤亡很大。2月10日,蒋光鼐在向国民政府的报告中表示:“敌增兵已到,大战在即,誓拼牺牲与敌一决!”13日清晨,日军向十九路军发起总攻。双方的战斗异常激烈,并展开数度残酷的肉搏战,最后迫使敌主力溃退。由于十九路军的战绩,迫使日军再次易帅,日舰队司令官野村吉三朗交权下台。2月14日下午,蒋光鼐电告何应钦:“我虽欲求和,而日寇决无诚意,为民族生存,国家体面,只有决心一战。”16日,张治中所率第五军全部抵沪,增加了我军的力量。后几天,守军以第五军为左翼,第十九路军为右翼,密切配合,经反复争夺,使我方阵地转危为安,收复了失去的阵地,并给日寇以重创。日军被迫第三次为帅。中国军队在人民支援下浴血奋战,使日军三易主帅,数次增兵,伤亡逾万,日军受到沉重打击。史称一二八淞沪抗战。

  1932年10月,因淞沪抗战有功,蒋光鼐获得青天白日奖章。后来蒋光鼐因为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和签署卖国的《淞沪停战协定》、《塘沽协定》,回家闲居。后经劝说才出任驻闽绥靖公署主任、福建省政府主席。他主张共同抗日、反对内战,虽被派往江西围剿红军,但数次派代表到苏区与红军联系。毛amp;#8226;泽amp;#8226;东、朱德等在瑞金会见了他派的代表,经过双方共同努力,10月26日签署了《反日反蒋的初步协定》。11月20日蒋光鼐在福州成立了“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公开反蒋,这就是著名的福建事变。蒋介石一面重兵压境,另一面瓦解十九路军内部,主力易旗,福建革命最终失败,蒋光鼐悲愤地流亡香港。毛amp;#8226;泽amp;#8226;东在1936年9月22日曾给蒋光鼐、蔡廷锴写信,对他的抗战给予高度民主的肯定和希望:“光荣的十九路军系统在先生等领导下,继续奋斗,再接再厉。”“真正之救国任务,必须有许多真正诚心救国之志士仁人”,“热忱爱国如先生”。蒋光鼐出生于名门望族、书香世家。但到他这一代,已一贫如洗。1903年母亲临终时对他说:“将来的世界是军人的世界。你还年轻,既然文字不足以救国,你就弃文从武,奋发做人吧!”刚满15岁的他投笔从戎,进入了军校,开始了戎马的一生。

  1905年17岁的他就加入了中国同盟会,1911年赴武昌参加了武昌起义,在黄兴指挥的部队英勇作战保卫武昌,积极地参加了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1913年“二次革命”爆发后,弃学奔湖口,参加了讨袁战争。1917年他在孙中山的护法军政府中担任了警卫营连长。1921年任大总统府警卫团的副官,并参与讨伐陈炯明、出师北伐。在宁汉分离时,投奔了南京政府。后又参加了蒋桂大战、蒋、冯、阎大战,因屡出奇兵、屡建奇功,两次荣获宝鼎勋章。1931年4月,蒋光鼎奉命率第十九路军参加对中央人民政府革命根据地的第二次“围剿”。因不满蒋介石的内战政策,离开部队到上海养病。蒋介石又任命他为“剿赤”军右翼集团军第一军团总指挥,蒋光鼎称病托辞,拒不赴任。这位深受蒋介石重视和喜爱、能征能战的军事将领不听调遣,蒋亲自到医院看望并做工作,蒋光鼐仍不回部队,在沪休养。蒋光鼐在直接指挥淞沪抗战后,经过福建事变,更加认识了蒋介石的本来面目,更加积极进行反蒋抗日活动。抗日战争胜利后,与李济深、陈铭枢、蔡廷锴等共组中国gmd民主促进会,公开反对蒋介石的内战政策。1933年11月,时任福建人民政府委员兼财政委员会主席的蒋光鼐。1939年蒋光与周恩来合影于重庆曾家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