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章
�书,桓容迅速打点行装,准备自陆路南下,经侨州入广陵,转水路入建康。

  表书尚在途中,桓容已过兖州。

  因郗愔不在京口,兖、青两州诸事暂由郗融掌管。知晓桓容过境,郗融派人中途去迎,请对方入京口一叙。

  “多谢郗太守美意,容尚有要事,途中不便耽搁,他日再同太守一叙。”

  别说时间紧,就是不紧,桓容也无意再入京口。

  接到回信,郗融叹息一声,并没有强求。特地派将领沿途护送,直到桓容一行离开侨州,进-入广陵,方才掉头离去。

  “可惜不是道坚兄。”看着队伍走远,桓容不禁感叹。

  桓刺使“挖才”心切,对某个墙角向往已久。

  之前有盟约,不好轻易动手。如今不算一拍两散,也仅靠利益维系,随时可能翻脸,挥锹挖墙毫无压力。

  “明公为何这般看重此人?”贾秉没见过刘牢之,仅是风闻其名,知晓其有将才,其他并不了解。

  “秉之当面即知。”桓容推开车窗,靠在车壁上,任由暖风拂过面颊,嗅着风中花香,笑道,“如能将他请来幽州,日后攻城拔营无忧矣。”

  “明公评价如此之高?”

  桓容点头。

  北府军中的猛人,淝水之战的主力,率精兵大破梁城,在苻坚兵败后收复数郡,这样的功绩,纵观两晋都数得上号。

  虽说一生波折,屡次倒戈,但原因复杂,多为时局所迫。

  桓容相信,有贾秉荀宥等人在,刘牢之一旦入瓮,想倒戈都找不到机会。

  “伯伟可为猛将,却非帅才。魏起颇富智谋,仍需磨练。”桓容半闭双眼,支起一条腿,手指轻轻敲着膝盖,“求贤若渴啊。”

  贾秉没出声,翻开一卷竹简,记录下桓容方才所言。

  “秉之在写什么?”桓容好奇道。

  “明公言录。”

  “为何?”

  “他日明公建制,史官需有所载。”写下最后两笔,贾秉吹干墨迹,交给桓容,“与其到时费心,不若详细记录,以防出现孙盛之事。”

  桓容默然。

  北伐归来,桓大司马权柄日重,城下献俘虏之后,风光一时无两。

  秘书监孙盛妙手文章,与做出《搜神记》的干宝齐名。笔下著有《魏晋春秋》,录到太和五年,具实记载北伐经过,废帝之因,对桓大司马多有批驳,无半分讳言。

  文章传出,世界人如何评价不论,桓大司马实是怒不可遏。郗超亲自过府言说厉害,孙盛油盐不进,长袖一甩,坚持尊重事实,不肯曲意逢迎,直接将郗超轰了出去。

  “昔太史公固笔史,方有鸿篇成文。桓元子跋扈蛮横,我亦非懦弱之辈!”

  简言之,有能耐你来啊,老子不怕死!

  桓温怒上加怒,你和谁老子呢?!

  当即命人将孙盛的儿子抓来,一通威言恐吓,后者没有亲爹的勇气,只能唯唯应诺,答应一定说服亲爹,将文章重新写过。

  “孙盛不肯曲笔,孙潜携子跪于前,仍是不愿松口,言史家书法无可擅改,竟至拂袖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