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结党立社(上)
�是最想要的机关枪却一时弄不到手,原因是这种武器当前全国无一兵工厂能生产,也只有北洋从德国进口了一批而已。不过想到整个第九镇都没有一挺机枪,刘继业也就释然了。

  士气方面,暂时只能用相对公正的军法及丰厚的物质来刺激、以及刘继业自己经常与士兵们亲近。除此之外,一时还没有更好的办法,而组织度也因为手头军官资源紧张而得不到保证。目前唯一能够入手的就只有纪律和思想了。

  纪律可以通过严格地执行军法来加强,之前的几次立威已经奠定了基础,刘继业通过严惩自己与执法官方振武已将军法不可犯的思维牢牢烙在第三十四标众人心头,只要日后用心维护便无大碍了。

  剩下的就是思想了。

  一支没有思想的军队,终归是如同缺少了魂魄的躯体,无论如何强悍,在面对有灵魂有理想的部队面前终究要吃亏。思想工作如何做,刘继业只有一点点后世的记忆、以及今世参军后获得的各种经验。穿越后刘继业一直在琢磨如何用物质以外的东西抓住人心,在日本陆士搞出来的青军会实际上便是一个半失败的试验品;原本刘继业想通过它来拉拢革命精英,但是到头来青军会依然是松散的组织,如今众同志分散全国各地,青军会除了增进了彼此的感情之外,等于是形同虚设,他刘某人从未有过将全部精英招入麾下的可能。

  吸收了青军会失败的教训,刘继业决定在第三十四标中重新尝试。文化课便是第一步;首先将大部分士兵变成半文化人,再通过各种手段让其对清廷产生厌恶、同时不断灌输爱国主义思想,将中国之苦难、他们之苦难间接地与满清产生关联等……

  不过这项潜移默化的工程耗时很久,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除了士兵之外,最让刘继业重视的,还是在第三十四标内的军官中宣传自己的国家主义。与青军会一样,为了保密及宁缺毋滥,一开始刘继业只打算从有潜质又有思想激进的人群中发展人员,不过拥有为一标长官的优势,又吸取了青军会的教训,刘继业从一开始便打算以强势控制这个团体,务必使之成为听令于自己的团体。

  为此,刘继业前些天便要求所有士官以上军衔的军人一律必须参加名为‘补习班’的,每周两次的补习课。与士兵们的文化课所不同的是,补习班主要教授最新的战术发展、介绍各国的军事制度、当前世界近况等等。

  在刘继业的计划中,在补习班课堂上表现出色、或是透露出倾向革命的军官将成为另一小团体的预选人员。刘继业明白想要让人对一个团体产生归属感,乃至忠诚,必须要让他们感觉到特别待遇,即‘我加入了这个团体,所以我和别人不一样’的感觉。

  这个小团体暂时命名为文学社。

  除了王光照与张孝准之外,文学社的其余成员都将通过日常观察、以及补习班的考核中来争取。宁缺毋滥。

  不过本来第三十四标的大部分军官都是刘继业自己考核过的;那些思想保守、满脑子忠君爱国的军官他是一个没要,造成第三十四标的军官们绝大部分都是思想进步、对国家之困苦有所感触,有爱国心的热血军官,年纪也普遍很年轻,平均下来不过二十出头而已。

  办公室内书桌上,一本薄薄的小册子摆在上面,这是新近出版名为《强~国~军》一书。此书结合了刘继业所宣扬的军国民主义、国家主义以及对未来世界局势观察的成果,删除了关于革命和社会改革的内容。经过多次修改后终于成书,刘继业除了强令第三十四标的文化课必须开始讲授此书之外,也将它亲自送至徐绍桢府中。

  在刘继业的计划中,此书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