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淮安城中
  盐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9年)迁城以来,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以产淮盐著名,从西汉开始,淮盐一直是朝庭的主要财源之一,在明一代,直到嘉靖年间,两淮盐税每年可得五百到六百万两银子,最高达到了八百万两银子,后面随着盐业败坏,私盐泛滥,两淮盐税越来越少,到了崇祯时期,盐税已下降到不足二百万两银子一年。

  但这不是两淮不产盐,两淮的盐业反而是前所未有的兴盛,只是大部分的收益都落到了壕强,盐商手中,造就了盐城大量的壕富之家。

  盐城西部地处里下河地区腹地,地势低平、河流纵横、湖泊众多,大纵湖,九龙口,马家荡等湖泊水域面积近百平方公里,这里物产丰饶,风景如画,民风淳朴,被人们誉为金滩银荡、鱼米之乡。

  盐城既富,当然各种吃喝玩乐也兴盛不衰,奇花异树独树一帜。便仓枯枝牡丹花艳,以奇、特、怪、灵著称于世,与琼花、并蒂莲一道被誉为江南三绝、花中奇葩。建湖五谷树,结五谷、预天灾,兆丰年,令人叫绝。

  如此富裕的一个府县,按理弘光朝要征收五十万两税银并不困难,事实也是如此,盐城的五十万两税两最早交齐,只是地方官府太过贪得无厌,平时无事倘且要寻找名目搜刮,此次有了朝庭正当的名义,而且这里马上又要交给唐军,那还不大刮特刮,落入当地官府的银子恐怕数倍于五十万两。

  淮安动乱的消息一传到盐城。被官府逼得走投无路的盐民,渔民。佃户。一般地平民之家马上纷纷响应,攻城掠地,处死官吏,无所不为,等到扬州、泰州的明军到来时,盐城除了府城全都落到了叛军手中。

  只是这些人起事只是凭着义愤。又没有统一地领导,武器更是五花八门,明军一来,连着剿灭了数股叛军,其余人马就纷纷逃散,有地藏匿起来,更多的人逃到了淮安,让明军上下都松了一口气,认为三地的叛乱不过如此。很快就可以平定。

  此时的淮安城,城门大开,城巾秩序井然,对于近在咫尺的明军仿佛毫无所觉,淮安府的府衙已成了义军首领地聚所,昔日高高在上的官老爷不是被义军处死。就是已乘乱逃走,现在淮安作主的正是被弘光朝赎阂税弄得走投无路的普通民众。

  数十个各地起事的头目乱糟糟的坐在府衙的大厅当中,大声的谈论即将到来的明军,而高坐于首位之人正是昔日韩家庄地里正韩忠。

  现在韩忠的名号是奉天倡义。替天行道大元帅,从里正到大元帅。韩忠只用了一个月时间,他听到厅中大部分头目的谈话不由皱起了眉头,他们说得更多的不是抵敌,而是逃跑。

  这也难怪,这些头目,多数是由各村的里正推举起来,以前见到一个衙役也要低眉顺耳,这次迫不得已,竟然攻下了府城,还把知府和下面的各级官吏象切菜一样砍掉了脑袋,听到朝庭地大军到来,不逃跑更待何时,反正前面的道路已经打通,只要逃到唐军境内多半没事,何苦和朝庭作对,万一失败,脑袋掉了可不会再长出来。

  韩忠的眼光偷偷的扫向自己右下手地总教官一眼,见他并没有发怒,放下了心,拍了一下身边的桌子,大喊道:“不行,决不能逃跑,以后再有言逃跑者定斩不赦。”

  众人吓了一大跳,他们不认为韩忠说地是大话,当初众人虽然自发驱逐收税的衙役和兵丁,也有胆大包天之徒偷偷击杀落单的官差,但谁也不敢打府城的主意,没想到韩忠到了唐军境内又回来了,还带回来了数百名部下。

  这数百人清一色的装备了强弓,大刀,比起淮安府的官兵装备更是强了几分,而且个个都武艺高强,其他义军和韩忠的数百人比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