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畲族
  在唐军攻打铳州和广信的大昌军时,郑芝龙就只开始注意唐军的举动,郑家的水师得罪了唐军,唐军不打福建的主意才怪。

  蜿蜒于闽赣边界附近的西列大山带,由武夷山脉、杉岭山脉等组成,北接浙江仙霞岭,南连广东九连山,长约五百三十多公里,是闽赣两省的分水岭。山带北高南低,平均海拨一千多米,有不少高于一千五百米的山峰,最高海拨二千一百多米。

  山带中,有不少因断层陷落或古老河谷被抬升而形成的捶口,通称为“关”、“隘”、“口”,自古为江西与福建的天然通道和军事要冲。浦城县枫岭隘、武夷山市分水关、桐木关,光泽县杉关、邵武市黄土隘、建宁县甘家隘、长汀县古城口等,这些地方都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地势都十分险要。

  郑芝龙自持福建山多路险,并不慌张,他只是让郑鸿逵将那些关、隘、口统统布置重兵把守,就放心下来。

  李鸿基的大军就停在广信府(今上饶县)、永丰县(今广丰县)、铅山县一带,这一地区有三处地方可以通向福建,一处是由枫岭隘进入到福建的浦城县,一处是由分水关或桐木关进入到今武夷山市,一处是由黄土隘进入邵武府。

  尽管李鸿基对两省之间险峻的地形有所了解,但真到了地方才知道两省之间的地形有多险,第一处关卡枫岭隘。地势一面是深坑万丈,一面又是绝壁千寻,有“一人守险。千人不得上”之说,唐军要从这里过,就是没有人守。几十万大军走上数月也未必能走得完。唐军自然将此关排除。

  分水关形势也是险要。山高高度达一千三百米,再走二十里,就是两省之间地最高山峰黄岗山顶,高达二千一百五十八米,分水关号称“阂东北门户,“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这里虽险。比起枫岭隘却好得太多,现在的关隘始建于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嘉靖年间立“闽粤之交”石界碑。天启初年才筑关城,城垣周围长八里,有东西北三门。关内建炮台一座,却不是不可以强攻。

  另一关就是桐木关,这里是武夷山脉断裂址口,海拔高度为一千一百米,闽赣古道贯穿其间,从古到今都是交通与军事要地,为武夷山八大雄关之一,立关北望,两侧高山耸峙入云,“v”形的大峡谷犹如一道天堑,直向江西铅山县伸展。

  而黄土隘则位于黎川县熊村镇黄土岭,此处为黎川通往福建邵武地关隘要口,城门四周,重峦迭嶂,异常险峻。不过,这里却有一条水道阂江直通两省。

  李鸿基亲自带着众将查看进入福建的各个隘口,这天,刚到通往铅山县的分水关路口时,却被当地地土族所堵,李鸿基望着数千拿着各种木棍,菜刀,铁枪作为武器,穿着青、蓝各色短衫地男子,还有高髻垂缨,头戴竹冠,笠沿周围还垂下长约五寸五彩布条地妇女,不知死活的拦住自己数千全副武装的近卫军时,不由哭笑不得。

  “问一问他们是什么人,为什么拦住我们?”

  很快,唐军寻来的一个向导就来到了李鸿基跟前:“回万岁,他们是畲族人,可能是看到万岁的人马,以为我们是来向他们收税,所以挡路。”

  畲族自称为“山哈,“哈”畲语为客人,“山哈”是指山里客人的意思。畲族、董民是汉族对“山哈”地他称。”畲”字来历甚古。在《诗》、《易》等经书中就已出现。”畲”字读音有二,读ya(余),指刚开垦的田;读lh巨(奢),意为刀耕火种。

  “畲”字衍化为族称,始于南宋时期。据刘克庄《漳州谕畲》载:“民不斑役),畲田不税,其来久矣,“畲”作为族称,是由于当时畲民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