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 部分
; 也不大,从最严格的意义上讲,夸张的程度一点都不大。你今年多大了?
30岁。
实际上我书里写的事基本不夸张,相当真实的。当时就是那样,现在看来好像胡编,真实不足。其实就是那样。我写的细节都是非常真的,大结构可能是假的,好多细节都是真的。年轻一点的人看了可能觉得是瞎编,像黑色幽默。
你当时身处其中肯定没有那么洒脱。
当然不洒脱了。有时连命都顾不了,还能洒脱吗?不过小孩子可能胆大,不在乎。比如c队什么的,都是挺真实的,可能跟有的地方不一样。我们c队的地方,基本上一去3个月,所有的革命道德都荡然无存了。就开始偷j摸狗,甚至开始说反动话了。天高皇帝远呗。
不像红卫兵兵团那样?
我们那儿也是兵团。后来谁也管不了,军队干部也管不了。
但是我看老鬼写的《血色黄昏》。
他挺虔诚的。
他写的兵团和你这个就完全不一样了。
可不是不一样吗。我们去的时候还是农场呐,没改呐。
马波啊!每个人复述当年的事情都不一样。这跟人的气质有关系。《血色黄昏》从始至终还是很虔诚的。
我大概从17岁开始就不虔诚了,就已经很坏了。气质也不一样。我确实就是不虔诚的气质。我可以想象马波从小肯定都是好孩子,小队长,中队长,大队长之类的。我从小到大当的最大的一次官是管4个人的,还当了没几个月就给人撤职了。人和人就是有很大的不同。
好人一直当不了。
也不是坏人,就是不怎么端正。
(根据1995年对话原始记录整理)
1997年7月6日
北京 稻香园
黄金时代的革命、爱情与荒诞/王伟群(1)
——关于《黄金时代》的对话
王伟群
书的封面一片火红,有如天安门广场初升的旭日,在这片火红中,喷涌出四个黑色的大字:黄金时代。大多数人甚至不会在这个封面上多停留一秒钟,卖书的和读书的都搞不清这书是干什么的。
有人读后评价此书是划时代的,同时也是干干净净的。
书中收录了作者的3部小说:《黄金时代》、《革命时期的爱情》、《我的y阳两界》。
作者王小波1968年下乡,在云南边疆的一个国营农场,持一杆老套筒子站了一年的岗,3年后病退回山东老家,后回京进了一家街道工厂,与残疾人和街道的大妈大嫂们在一起共度“文革”后期的那几年,这成了《黄金时代》重要的生活基础。但他强调“那不是自传”。“我这人在生活中最保守、最老实了,老远一看不是好人,走近了还是好人。”
在金秋的北京,就有了若干个自发的或有组织的关于《黄金时代》一书的讨论。论者多为王小波同时代同经历的人,论题极为分散,本文在此记录一二。
记者:此书曾在台湾受到好评,我怀疑台湾人是否真的读懂了,也怀疑现在的年轻人是否能理解王小波在书中表现的那个年代。
王小波:我觉得台湾人看不懂,他们对作品的体验肯定比大陆人差,他们不�
30岁。
实际上我书里写的事基本不夸张,相当真实的。当时就是那样,现在看来好像胡编,真实不足。其实就是那样。我写的细节都是非常真的,大结构可能是假的,好多细节都是真的。年轻一点的人看了可能觉得是瞎编,像黑色幽默。
你当时身处其中肯定没有那么洒脱。
当然不洒脱了。有时连命都顾不了,还能洒脱吗?不过小孩子可能胆大,不在乎。比如c队什么的,都是挺真实的,可能跟有的地方不一样。我们c队的地方,基本上一去3个月,所有的革命道德都荡然无存了。就开始偷j摸狗,甚至开始说反动话了。天高皇帝远呗。
不像红卫兵兵团那样?
我们那儿也是兵团。后来谁也管不了,军队干部也管不了。
但是我看老鬼写的《血色黄昏》。
他挺虔诚的。
他写的兵团和你这个就完全不一样了。
可不是不一样吗。我们去的时候还是农场呐,没改呐。
马波啊!每个人复述当年的事情都不一样。这跟人的气质有关系。《血色黄昏》从始至终还是很虔诚的。
我大概从17岁开始就不虔诚了,就已经很坏了。气质也不一样。我确实就是不虔诚的气质。我可以想象马波从小肯定都是好孩子,小队长,中队长,大队长之类的。我从小到大当的最大的一次官是管4个人的,还当了没几个月就给人撤职了。人和人就是有很大的不同。
好人一直当不了。
也不是坏人,就是不怎么端正。
(根据1995年对话原始记录整理)
1997年7月6日
北京 稻香园
黄金时代的革命、爱情与荒诞/王伟群(1)
——关于《黄金时代》的对话
王伟群
书的封面一片火红,有如天安门广场初升的旭日,在这片火红中,喷涌出四个黑色的大字:黄金时代。大多数人甚至不会在这个封面上多停留一秒钟,卖书的和读书的都搞不清这书是干什么的。
有人读后评价此书是划时代的,同时也是干干净净的。
书中收录了作者的3部小说:《黄金时代》、《革命时期的爱情》、《我的y阳两界》。
作者王小波1968年下乡,在云南边疆的一个国营农场,持一杆老套筒子站了一年的岗,3年后病退回山东老家,后回京进了一家街道工厂,与残疾人和街道的大妈大嫂们在一起共度“文革”后期的那几年,这成了《黄金时代》重要的生活基础。但他强调“那不是自传”。“我这人在生活中最保守、最老实了,老远一看不是好人,走近了还是好人。”
在金秋的北京,就有了若干个自发的或有组织的关于《黄金时代》一书的讨论。论者多为王小波同时代同经历的人,论题极为分散,本文在此记录一二。
记者:此书曾在台湾受到好评,我怀疑台湾人是否真的读懂了,也怀疑现在的年轻人是否能理解王小波在书中表现的那个年代。
王小波:我觉得台湾人看不懂,他们对作品的体验肯定比大陆人差,他们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