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6 部分
,安慰道:“别害怕,逗你们玩儿呢,不过八文钱而已。”

  大家又傻了:“啊,什么秘方这么便宜啊?”

  徐灵胎:“萝卜籽啊(中药叫莱菔子),还有些服剩下的,大家可以看看。”

  于是从兜子里拿出些剩下的莱菔子,大家纷纷抢过来看,果然是萝卜籽啊。

  大家纷纷大笑(杨公子的笑一定是发自内心的,因为从两千金降到了八文钱)。

  原来这位杨公子身上的痰核,都是误服人参后,一身的痰邪(这是中医里特殊的概念,中医称体内y体不正常地黏稠者为痰,与平时吐的痰不是一回事)被补住凝结而成,服用莱菔子半年后,全身的痰核方消。

  (注:莱菔子炒用药性下行,可以消食除胀,降气化痰,生品药性上行,可涌吐风痰。朱丹溪谓莱菔子治痰,有“冲墙倒壁之功”,意其力大。)

  其人性情至真若是,本来确实可以奇货可居的事情,却淡然处之,还颇为有趣地逗逗那些有钱却仍小气的富贵人家,真是爽啊。

  【批评家是怎样炼成的】

  我在前面说过,我把徐灵胎划入中医批评家的队伍中,不知道是否还有人这么想。其实他对某些名医的怀疑从他弟弟的治病过程中就开始了,后来,随着他自己的阅历日深,他越发地发现了一些问题,尤其是在他给人看病的过程中,总是会碰到一些被庸医治坏的患者,所以他的怀疑与愤怒与日俱增,最后终于无可抑制了。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批评家徐灵胎是如何炼成的吧。

  首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偏偏是徐灵胎成为了中医批评家?

  是啊,天下古往今来的中医那么多,为什么只有这个徐灵胎这么突出呢?

  我的答案之一是:首先因为他不是圈里人。

  许多事情,自己如果身处其中那是看不清楚的,有的时候糊里糊涂地就随波逐流了,可是如果您身处其外就不一样了,您可能看的特清楚,哪件事好哪件事坏的。

  长期以来,中医是有圈子的,大家互相维护着,互相担待着,有时候这是好事儿,有的时候可就不一定了,比如说有位患者,前面那个医生没看好,患者到您这来了,您也别说是前面那个医生的毛病,千万别互相骂,因为没准哪天某个患者您没瞧好,他又跑到前面那位医生那里了,这如果要是结过梁子,那人家可就不一定说出来了。

  如此之类的事情很多,所以中医不擅长自我批评,您什么时候瞧见哪位中医怒火冲天地骂前面的大夫了?一般的老中医都是慈眉善目的,即使您抱怨,说前面给我瞧病的那位大夫不怎么样,吃了两个多月了还没见效,这位老中医也都是笑眯眯的:方子开的还行,就是火候上……然后微微一笑,谁都不得罪。

  过去圈子里这些事情讲究着呢!

  正因为我们这位徐灵胎他不是圈里的人,人家归水利部管,所以他可以不用顾忌地批评别人,而且,同时也可以看到一些大家看不到的东西,所以他的角度比较特殊。

  徐灵胎同志等于是打入中医圈内部的圈外人。

  我这么说是有根据的。

  有一天,有位大官的公子,觉得自己身体搞得太厉害了,这么下去可不行啊,该保养一下了,就请来了两位专家,来专门请教一下养生的问题。

  两位专家一位就是徐灵胎,另一位就是一个圈里的老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