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部分
��吧。
《东垣老人传》中说:“遂以医游公卿间”,并且疗效“大验”。
这种说法真是客气啊,古人如果要尊敬某个人那可真是不得了,用词稍微一改,就显得这个人的身份高了很多。“游公卿间”这种话当年的原意是要显示李东垣很牛的,但是现在的人则会认为李东垣的医德有问题,只给官老爷看病。
实际上,整个汴梁都乱哄哄的,每个人都灰头土脸的,还什么公卿啊,大家全都琢磨蒙古军来了要躲到哪儿呢,全都惦记着下顿饭上哪儿混呢,都到这个份儿上了,写出东西来还那么优雅呢——游公卿间。
我看就甭客气了,直说吧,就是李东垣正式开始行医了。
也谈不上什么正式开始,您想啊,当时环境条件如此的差,又都是人饥马饿逃难过来的,加上也没地方住休息不好,这人还不得病?看到这么多的痛苦中的病人,难道能够袖手旁观吗?得,什么都别说了,挽起袖子,开干吧。
讲讲李东垣治病吧,大家等好久了吧。
【李东垣开始看病了】
有一天,一个穷人(“一贫者”)因为吐血来找李东垣。
李东垣一诊脉,双手六部脉弦细而涩,重按的时候感觉指下空虚。
再一看脸,颜色惨白,面上没有光泽。
李东垣在色脉互参后判断,这是个大寒证啊,同时还伴有气虚,于是就制定了治疗法则:用气味辛温的药物来补血、养血,用气味甘温、甘热、滑润的药物来做为佐药,开了个叫做人参饮子的方药。这个方子是用来治疗因脾胃虚弱而引起的吐血,同时伴有气短、精神头不足等症状的。
您该说了,李东垣怎么给穷人看病上来就用人参啊?
您放心,其实李东垣开的方子都很有特色,有的时候药的味数很多,看着吓人,后世有人评价李东垣开方如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实际上李东垣的方子药味虽多,但每味药的分量却是根据病情来的,通常是很轻。
比如这个人参饮子,是人参三分,黄芪一钱,五味子五个,白芍药一钱,甘草一钱,当归身三分,麦门冬二分。每味药的分量都不重,将药打成粗散,用水煎着喝就可以了。
这个穷苦人吃了药后,病就好了,但是到了冬天,因为睡在大热炕上,结果又犯了,还是吐了几回血。
这不,又找李东垣来了,因为上次是找的这位东垣先生看好的啊。
李东垣就琢磨了,这是个虚证没错啊,可是怎么睡了次火炕就犯了呢?
其中必有蹊跷,于是让患者躺下,检查患者的肚子进行腹诊。
在患者的肚脐周围,发现有结块的感觉(附脐有形),这才恍然大悟。
原来这是个虚实夹杂型的患者啊,这个患者“火热在内,上气不足,阳气外虚”。
冬天由于穿的衣衫单薄,这使得阳气更加损伤,而表有大寒,则里面的火邪散不出来,所以才导致的吐血。
这时李东垣想起了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在治疗太阳伤寒时,对于脉紧无汗,但却衄血的患者使用的是麻黄汤的治疗方法,于是就写了张方子,叫做:麻黄桂枝汤。
方用:麻黄一钱,用来去除外寒,黄芪一钱,用来实表益卫气,桂枝半钱,用来补表虚,白芍药一钱,益脾(实际也有和营血,清里热的作用),甘草一钱,用来补脾胃的虚弱,人参二分�
《东垣老人传》中说:“遂以医游公卿间”,并且疗效“大验”。
这种说法真是客气啊,古人如果要尊敬某个人那可真是不得了,用词稍微一改,就显得这个人的身份高了很多。“游公卿间”这种话当年的原意是要显示李东垣很牛的,但是现在的人则会认为李东垣的医德有问题,只给官老爷看病。
实际上,整个汴梁都乱哄哄的,每个人都灰头土脸的,还什么公卿啊,大家全都琢磨蒙古军来了要躲到哪儿呢,全都惦记着下顿饭上哪儿混呢,都到这个份儿上了,写出东西来还那么优雅呢——游公卿间。
我看就甭客气了,直说吧,就是李东垣正式开始行医了。
也谈不上什么正式开始,您想啊,当时环境条件如此的差,又都是人饥马饿逃难过来的,加上也没地方住休息不好,这人还不得病?看到这么多的痛苦中的病人,难道能够袖手旁观吗?得,什么都别说了,挽起袖子,开干吧。
讲讲李东垣治病吧,大家等好久了吧。
【李东垣开始看病了】
有一天,一个穷人(“一贫者”)因为吐血来找李东垣。
李东垣一诊脉,双手六部脉弦细而涩,重按的时候感觉指下空虚。
再一看脸,颜色惨白,面上没有光泽。
李东垣在色脉互参后判断,这是个大寒证啊,同时还伴有气虚,于是就制定了治疗法则:用气味辛温的药物来补血、养血,用气味甘温、甘热、滑润的药物来做为佐药,开了个叫做人参饮子的方药。这个方子是用来治疗因脾胃虚弱而引起的吐血,同时伴有气短、精神头不足等症状的。
您该说了,李东垣怎么给穷人看病上来就用人参啊?
您放心,其实李东垣开的方子都很有特色,有的时候药的味数很多,看着吓人,后世有人评价李东垣开方如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实际上李东垣的方子药味虽多,但每味药的分量却是根据病情来的,通常是很轻。
比如这个人参饮子,是人参三分,黄芪一钱,五味子五个,白芍药一钱,甘草一钱,当归身三分,麦门冬二分。每味药的分量都不重,将药打成粗散,用水煎着喝就可以了。
这个穷苦人吃了药后,病就好了,但是到了冬天,因为睡在大热炕上,结果又犯了,还是吐了几回血。
这不,又找李东垣来了,因为上次是找的这位东垣先生看好的啊。
李东垣就琢磨了,这是个虚证没错啊,可是怎么睡了次火炕就犯了呢?
其中必有蹊跷,于是让患者躺下,检查患者的肚子进行腹诊。
在患者的肚脐周围,发现有结块的感觉(附脐有形),这才恍然大悟。
原来这是个虚实夹杂型的患者啊,这个患者“火热在内,上气不足,阳气外虚”。
冬天由于穿的衣衫单薄,这使得阳气更加损伤,而表有大寒,则里面的火邪散不出来,所以才导致的吐血。
这时李东垣想起了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在治疗太阳伤寒时,对于脉紧无汗,但却衄血的患者使用的是麻黄汤的治疗方法,于是就写了张方子,叫做:麻黄桂枝汤。
方用:麻黄一钱,用来去除外寒,黄芪一钱,用来实表益卫气,桂枝半钱,用来补表虚,白芍药一钱,益脾(实际也有和营血,清里热的作用),甘草一钱,用来补脾胃的虚弱,人参二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