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中山经(2)
【注释】

  1井:井是人工开挖的,泉是自然形成的,而本书记述的山之所有皆为自然事物,所以,这里的井当是指泉眼下陷而低于地面的水泉,形似水井,故称。

  【译文】

  再向北十里,是超山,山北面到处是青玉,山南面有一眼水泉,冬天有水而到夏天就干枯了。

  【原文】

  又东五百里,曰成侯之山,其上多櫄木1,其草多2。

  【注释】

  1櫄木:与高大的臭椿树相似,树干可以做车辕。2:音交,即秦,一种可作药用的草。

  【译文】

  再向东五百里,是成侯山,山上是茂密的櫄树,这里的草以秦居多。

  【原文】

  又东五百里,曰朝歌之山,谷多美垩。

  【译文】

  再向东五百里,是朝歌山,山谷里多出产优良垩土。

  【原文】

  又东五百里,曰槐山,谷多金锡1。

  【注释】

  1锡:这里指天然锡矿石,而非提炼的纯锡。

  【译文】

  再向东五百里,是槐山,山谷里有丰富的铜和锡。

  【原文】

  又东十里,曰历山,其木多槐,其阳多玉。

  【译文】

  再向东十里,是历山,这里的树大多是槐树,山南面多出产玉石。

  【原文】

  又东十里,曰尸山,多苍玉,其兽多麖1。尸水出焉,南流注于洛水,其中多美玉。

  【注释】

  1麖:鹿的一种,体型较大。

  【译文】

  再向东十里,是尸山,到处是苍玉,这里的野兽以麖居多。尸水从这座山发源,向南流入洛水,水中有很多优良玉石。

  【原文】

  又东十里,曰良余之山,其上多榖柞,无石。余水出于其阴,而北流注于河;乳水出于其阳,而东南流注于洛。

  【译文】

  再向东十里,是良余山,山上有茂密的构树和柞树,没有石头。余水从良余山北麓流出,然后向北流入黄河;乳水从良余山南麓流出,然后向东南流入洛水。

  【原文】

  又东南十里,曰蛊尾之山,多砺石、赤铜。龙余之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洛。

  【译文】

  再向东南十里,是蛊尾山,盛产粗磨刀石、黄铜。龙余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东南流入洛水。

  【原文】

  又东北二十里,曰升山,其木多榖柞棘,其草多蕙1,多寇脱2。

  黄酸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璇玉3。

  【注释】

  1:也叫山药。它的块茎不仅可以食用,并且可作药用。蕙:一种香草。2寇脱:古人说是一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