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7章 我们要在华沙过圣诞节
��兵力楔入俄国两个集团军的结合部,然后对俄军进行机动包围不成反而导致突入部队被合围。在付出重大伤亡突围后,德军试图围歼俄军的战术意图也随之破产。</p>
因此在当初制定波兰战役作战计划的时候,约亨就强调了战役第二阶段目标只放在罗兹,而不要贪大求全的把眼光放在华沙,免得到时候吃不下去把自己噎死。这也是有前车之鉴的,历史上罗兹战役前,为了德奥联军队在华沙-伊万哥罗德战役中的进攻行动也是以失败而告终的。</p>
而为了达到罗兹合围的目的,所以东普鲁士境内进行抵抗的一直只有普里特维茨的第8集团军,而南线则屯了包括预备队在内的4个集团军。</p>
而且战术上也不用楔入俄军结合部这种冒险性极大的方式,而是采用正面击溃,两翼包抄,把两个集团军全包起来慢慢消化的方式。</p>
正面击溃当然不成问题,现在的战局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此时德军对俄军的优势是全方位的。而且有趣的是,俄国人绝对想不到,德国人的子弹是抄自己的,而德国人的战术其实也是抄自己的。</p>
全线进攻,重点突破,而且有别于一战前期常见的突破后两翼展开,从多个突破点突破后的德军并不展开,后续部队从突破口涌入后向俄军防线侧后方向不同纵深进行包抄,在运动中将兵力展开,并且和相邻突破点同样进行迂回的友军相向运动,相向运动的部队相互接应,在战场上形成多个多层次的浅层穿插,最终将被穿插的俄军分割包围。</p>
这种战术在某种程度上算是布鲁西洛夫攻势的变种。</p>
布鲁西洛夫攻势是全面进攻,一点为主,多点突破,突破后浅层穿插的机动战术。相比于受限于一战时期部队推进能力,后勤运输能力等等限制下实际上只是看上去很美的施利芬计划的纵深穿插,布鲁西洛夫攻势实际上才是一战最有效的步兵突破战法。</p>
要不是1916年的俄军素质太差,命令的执行效率太低,布鲁西洛夫攻势本来有机会直接将近50万德奥联军彻底打崩,甚至动摇同盟国在东线的整个战场局面。</p>
可以说布鲁西洛夫攻势是沙俄时期留下的最宝贵的军事思想,之后苏联的大纵深理论也深受布鲁西洛夫攻势思路的影响。而二战乃至冷战时期的苏军地面力量的进攻方式都还有着布鲁西洛夫攻势思路的影子。</p>
苏德战争中期苏联转入攻势后的初期高伤亡率也和其布鲁西洛夫攻势中突破以步兵为主,其他力量为辅的思路有关。导致初期苏军装甲力量只是作为突破的矛头使用,而步兵依然是突破的主力。</p>
而随着苏联装甲力量的不断增强,这种思路也没有变化,只不过步兵变成了机械化步兵,成为了装甲力量的一部分而已。</p>
而此时德军使用的变种布鲁西洛夫攻势至少在约亨看来以一战的条件已经趋于完美,空中轰炸,弹幕徐进,突击队战术,突击炮运用,巨大的通讯优势,加上德队的高素质,欺负东线的俄国人,在正面进攻中的摧枯拉朽也是在常理之中的。</p>
当然用来包抄的两翼是有风险的,口袋关不上怎么办?被从华沙赶来的俄国第9集团军夹击怎么办?所以关上的口袋底一定要厚,而负责当这个口袋底的就是马肯森和法尔肯海因的两个集团军。</p>
也幸亏此时德国东部领土的特殊形状,伸出去的东普鲁士为马肯森的进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将大半个东普鲁士南部重新纳入德国掌控之下为已经属于纵深
因此在当初制定波兰战役作战计划的时候,约亨就强调了战役第二阶段目标只放在罗兹,而不要贪大求全的把眼光放在华沙,免得到时候吃不下去把自己噎死。这也是有前车之鉴的,历史上罗兹战役前,为了德奥联军队在华沙-伊万哥罗德战役中的进攻行动也是以失败而告终的。</p>
而为了达到罗兹合围的目的,所以东普鲁士境内进行抵抗的一直只有普里特维茨的第8集团军,而南线则屯了包括预备队在内的4个集团军。</p>
而且战术上也不用楔入俄军结合部这种冒险性极大的方式,而是采用正面击溃,两翼包抄,把两个集团军全包起来慢慢消化的方式。</p>
正面击溃当然不成问题,现在的战局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此时德军对俄军的优势是全方位的。而且有趣的是,俄国人绝对想不到,德国人的子弹是抄自己的,而德国人的战术其实也是抄自己的。</p>
全线进攻,重点突破,而且有别于一战前期常见的突破后两翼展开,从多个突破点突破后的德军并不展开,后续部队从突破口涌入后向俄军防线侧后方向不同纵深进行包抄,在运动中将兵力展开,并且和相邻突破点同样进行迂回的友军相向运动,相向运动的部队相互接应,在战场上形成多个多层次的浅层穿插,最终将被穿插的俄军分割包围。</p>
这种战术在某种程度上算是布鲁西洛夫攻势的变种。</p>
布鲁西洛夫攻势是全面进攻,一点为主,多点突破,突破后浅层穿插的机动战术。相比于受限于一战时期部队推进能力,后勤运输能力等等限制下实际上只是看上去很美的施利芬计划的纵深穿插,布鲁西洛夫攻势实际上才是一战最有效的步兵突破战法。</p>
要不是1916年的俄军素质太差,命令的执行效率太低,布鲁西洛夫攻势本来有机会直接将近50万德奥联军彻底打崩,甚至动摇同盟国在东线的整个战场局面。</p>
可以说布鲁西洛夫攻势是沙俄时期留下的最宝贵的军事思想,之后苏联的大纵深理论也深受布鲁西洛夫攻势思路的影响。而二战乃至冷战时期的苏军地面力量的进攻方式都还有着布鲁西洛夫攻势思路的影子。</p>
苏德战争中期苏联转入攻势后的初期高伤亡率也和其布鲁西洛夫攻势中突破以步兵为主,其他力量为辅的思路有关。导致初期苏军装甲力量只是作为突破的矛头使用,而步兵依然是突破的主力。</p>
而随着苏联装甲力量的不断增强,这种思路也没有变化,只不过步兵变成了机械化步兵,成为了装甲力量的一部分而已。</p>
而此时德军使用的变种布鲁西洛夫攻势至少在约亨看来以一战的条件已经趋于完美,空中轰炸,弹幕徐进,突击队战术,突击炮运用,巨大的通讯优势,加上德队的高素质,欺负东线的俄国人,在正面进攻中的摧枯拉朽也是在常理之中的。</p>
当然用来包抄的两翼是有风险的,口袋关不上怎么办?被从华沙赶来的俄国第9集团军夹击怎么办?所以关上的口袋底一定要厚,而负责当这个口袋底的就是马肯森和法尔肯海因的两个集团军。</p>
也幸亏此时德国东部领土的特殊形状,伸出去的东普鲁士为马肯森的进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将大半个东普鲁士南部重新纳入德国掌控之下为已经属于纵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