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逝去的大帝
��德国工业革命,国力飞速上升的伟大君主实现了德意志的统一,再现了帝国的荣光,并且为帝国打下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他的去世,代表着一个时代的落幕,同时也是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而当年辅佐他建立德意志帝国的帝国三杰中,阿尔布雷希特·冯·罗恩伯爵早已去世,赫尔穆特·卡尔·贝恩哈特·冯·毛奇伯爵已经88岁了,精力不济、身体欠佳。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缔造者们,随着威廉一世的葬礼进行曲,都将缓缓的退出历史舞台。
3月10日,柏林,夏洛腾堡宫
加冕仪式正在这里举行。腓特烈陛下身穿军服,头戴德意志尖顶头盔,领口挂着一枚功勋勋章(plm,就是俗称的蓝色马克思),一枚大十字功勋勋章(带有腓特烈大帝肖像的特殊plm),一枚铁十字勋章,而胸口还挂着勃兰登堡红鹰勋章,手持权杖,显得庄严肃穆。帝国上层官员以及各个邦国的国王们整整齐齐的站在大厅中,向新皇宣誓效忠,新皇帝被尊称为腓特烈三世。仪式结束,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第二任皇帝腓特烈三世陛下,接受了所有人的祝福。
而作为帝国宰相的俾斯麦依然恪尽职守,威严满满,73岁的他还是那么精神满满。一个月前还在国会发表了关于军事改革议案的演说,意在面临战争时德国可以扩军70万。在国会大厅里,面对这帝国议员,这位铁血宰相宣称:“德国渴望和平,希望与俄国保持和平,也希望与法国保持和平。只有外国记者们不负责任的谩骂才威胁着和平。我们可以因为爱和善意而深刻地感动。可是威胁是不能奏效的!我们德国人只敬畏上帝,除此以外,在这世界上我们无所畏惧!而敬畏上帝这一点,就足以使我们热爱和维护持久和平!”这段大气磅礴的演说受到了议员们无与伦比的赞扬和掌声,昭示这这位宰相如日中天的声望和权威。
不过约亨知道,祖父去世,父亲登基,留给俾斯麦的时间恐怕不多了。
帝国宰相只有皇帝可以任免,祖父在位的时候对俾斯麦多有忍让。无论是1866年普奥战争中对奥地利求和后如何处置的争端;还是1871年祖父加冕为帝时的称号分歧(注2);又或是独断专行的和奥匈结盟,无论哪一次都是以祖父的退让而告终结。而现在,祖父去世了,在父亲并不喜欢这个“铁与血”的宰相的情况下,俾斯麦再想用辞职来威逼皇帝,只会自讨苦吃。
自己的这位父亲可是在1870年元旦的日记里写下“甚至今天,我仍然认为,德国本来可以不用铁和血,而可以‘在道德上征服’别人,成为统一(注3)、自由和强大的国家……将来我们的崇高而极其艰难的任务,就是解除今天世人对我们亲爱的德意志祖国毫无根据的猜疑。我们必须表明,我们新获得的权力对人类不是危险的,而是福音。”的开明主义者。
而今天,在这庄重的加冕典礼上,父亲宣读了自己登基后的第一份公告《致我的人民》。这份开明的,宣扬君主立宪精神的公告让俾斯麦脸上很不好看。虽然在德国这种邦国各自有小算盘的国家里宣扬君主立宪实际上的确不是那么合时宜,不过约亨不在乎,自己的父亲毕竟也是曾经带领着第3军团参加过普法战争的军人,只要让他明白,只要那么邦国的国王们不能老老实实的听帝国政府的话,那么削弱皇权对帝国不利,他自然会明白应该怎么做的。而且反过来也可以利用君主立宪来削弱那些邦国的权力。因此事情并没有俾斯麦想的那么糟。不过很显然,现在老宰相对这种想法很是不满。
而且约亨也不介意继续给俾斯麦添堵,在他的建议下,腓特烈三世宣布尊威廉一世为大帝,着重宣扬其对德意志统一所作出的卓绝贡献,而故意淡化俾斯麦的作用。
在新皇登基后的第一次内政会议中,为了维护帝国政局的稳定,腓特烈三世依然任命俾斯麦为帝国宰相,而毛
3月10日,柏林,夏洛腾堡宫
加冕仪式正在这里举行。腓特烈陛下身穿军服,头戴德意志尖顶头盔,领口挂着一枚功勋勋章(plm,就是俗称的蓝色马克思),一枚大十字功勋勋章(带有腓特烈大帝肖像的特殊plm),一枚铁十字勋章,而胸口还挂着勃兰登堡红鹰勋章,手持权杖,显得庄严肃穆。帝国上层官员以及各个邦国的国王们整整齐齐的站在大厅中,向新皇宣誓效忠,新皇帝被尊称为腓特烈三世。仪式结束,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第二任皇帝腓特烈三世陛下,接受了所有人的祝福。
而作为帝国宰相的俾斯麦依然恪尽职守,威严满满,73岁的他还是那么精神满满。一个月前还在国会发表了关于军事改革议案的演说,意在面临战争时德国可以扩军70万。在国会大厅里,面对这帝国议员,这位铁血宰相宣称:“德国渴望和平,希望与俄国保持和平,也希望与法国保持和平。只有外国记者们不负责任的谩骂才威胁着和平。我们可以因为爱和善意而深刻地感动。可是威胁是不能奏效的!我们德国人只敬畏上帝,除此以外,在这世界上我们无所畏惧!而敬畏上帝这一点,就足以使我们热爱和维护持久和平!”这段大气磅礴的演说受到了议员们无与伦比的赞扬和掌声,昭示这这位宰相如日中天的声望和权威。
不过约亨知道,祖父去世,父亲登基,留给俾斯麦的时间恐怕不多了。
帝国宰相只有皇帝可以任免,祖父在位的时候对俾斯麦多有忍让。无论是1866年普奥战争中对奥地利求和后如何处置的争端;还是1871年祖父加冕为帝时的称号分歧(注2);又或是独断专行的和奥匈结盟,无论哪一次都是以祖父的退让而告终结。而现在,祖父去世了,在父亲并不喜欢这个“铁与血”的宰相的情况下,俾斯麦再想用辞职来威逼皇帝,只会自讨苦吃。
自己的这位父亲可是在1870年元旦的日记里写下“甚至今天,我仍然认为,德国本来可以不用铁和血,而可以‘在道德上征服’别人,成为统一(注3)、自由和强大的国家……将来我们的崇高而极其艰难的任务,就是解除今天世人对我们亲爱的德意志祖国毫无根据的猜疑。我们必须表明,我们新获得的权力对人类不是危险的,而是福音。”的开明主义者。
而今天,在这庄重的加冕典礼上,父亲宣读了自己登基后的第一份公告《致我的人民》。这份开明的,宣扬君主立宪精神的公告让俾斯麦脸上很不好看。虽然在德国这种邦国各自有小算盘的国家里宣扬君主立宪实际上的确不是那么合时宜,不过约亨不在乎,自己的父亲毕竟也是曾经带领着第3军团参加过普法战争的军人,只要让他明白,只要那么邦国的国王们不能老老实实的听帝国政府的话,那么削弱皇权对帝国不利,他自然会明白应该怎么做的。而且反过来也可以利用君主立宪来削弱那些邦国的权力。因此事情并没有俾斯麦想的那么糟。不过很显然,现在老宰相对这种想法很是不满。
而且约亨也不介意继续给俾斯麦添堵,在他的建议下,腓特烈三世宣布尊威廉一世为大帝,着重宣扬其对德意志统一所作出的卓绝贡献,而故意淡化俾斯麦的作用。
在新皇登基后的第一次内政会议中,为了维护帝国政局的稳定,腓特烈三世依然任命俾斯麦为帝国宰相,而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