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画中自有乾坤在
“如今看来,这幅图里并未藏有意识世界,而很有可能是一扇大门,只不过,想一探究竟并不容易,这次是因缘巧合,有了马老的三幅图相助,下一次再想开启,就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了,不过这次的事情也给我提了个醒,至少有了方向,只是现在却不应太过分心,还是按着原本的计划行事。”
这样想着,他却是将游记收回怀里,从旁书架上取出几本书来,细细研读起来。
马阳的书房书籍众多,涉及经史子集,两年来,邱言几次过来,都在整理归册,很少有机会静静研读,所以像现在这样随意诵读,便显得格外难得。
之后的十多天里,邱言都是安居书房,连饮食都是院里的厨娘做好,由护院送进去。
眨眼的功夫,便是四月出头,这次的道试日期是四月中旬,只有剩下不到十天的时间了。
到了这个时候,邱言终于停下苦读,从书房里走出,整理了一番,便离开了马家院子。
离去之前,他还和两名护院说了几句。
两年间,来了马家院子不少次,邱言自是知道,这两名护院,其实都是命修一道的高手,只因晚上听马阳诵读正史,入院探查,却被沈为生制住,之后不知怎的,先后成了马家院子的护院。
按着马阳的嘱托,邱言此去,就要准备着去远宁府城参加道试了,而两位护院,则恢复自由。
只是这二人却担心离去后,书房里的书籍万一有个闪失就不好了,硬是要多守几个月。
“吕和、冯跃,这两人倒是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品行值得钦佩。”
想着想着,邱言到了自家院子,刘怀等人正好都在,一家人见面,自有一番热闹,没过多久,得了消息的张振也赶了过来,先是转述了知府和孙先生的慰问,跟着就要讨要墨宝。
没想到,邱言却摇了摇:“我这书法尚不完善,但一月苦读,已经找到了缺陷所在,待得这次道试之后,应该就够资格装裱起来了。”
“哦?”张振听了先是一愣,跟着面露喜色,“如此甚好,眼下邱兄你的笔力已经有了这般气象,为兄当真期待练成之后,又能精进到什么地步,既如此,我也就不强求了。我这次来,还有一事,几日后你要动身去府城参加道试,正好我也要去远宁一趟,不如你我同车,你看如何?”
两年的交情,早让邱言意识到张振背后的家族实为巨富,对方说的这番话是出于好意,省的自己颠簸。
想通了这点,邱言也不矫情,当场谢过,两人说好之后,张振又和刘怀、刘越聊了会儿,随后张家有仆从过来,附耳张振说了几句,后者微微色变,这才离开。
等张振离去,没过多久,日落月出,一家人就围坐一桌。
席间,刘怀多次询问邱言学业之事,他没读过书,所以问的最多的,还是——
“这次道试,可有信心?能不能考上?”
到青昌两年了,因着邱言的缘故,刘怀受人尊敬,连带着刘越也在县衙找了个清闲差事,让他们真正意识到了“读书”的好处。
不过,时常会有人拿邱言没有秀才功名说事,难免让刘怀等人心中记挂,生怕这次邱言考不好,一切便又回到从前。不只是刘怀,就连邱言的舅母、姨母等人,听了这问话,都停下筷子,面露紧张。
饭桌上的气氛,一下子就凝固起来。
“�
这样想着,他却是将游记收回怀里,从旁书架上取出几本书来,细细研读起来。
马阳的书房书籍众多,涉及经史子集,两年来,邱言几次过来,都在整理归册,很少有机会静静研读,所以像现在这样随意诵读,便显得格外难得。
之后的十多天里,邱言都是安居书房,连饮食都是院里的厨娘做好,由护院送进去。
眨眼的功夫,便是四月出头,这次的道试日期是四月中旬,只有剩下不到十天的时间了。
到了这个时候,邱言终于停下苦读,从书房里走出,整理了一番,便离开了马家院子。
离去之前,他还和两名护院说了几句。
两年间,来了马家院子不少次,邱言自是知道,这两名护院,其实都是命修一道的高手,只因晚上听马阳诵读正史,入院探查,却被沈为生制住,之后不知怎的,先后成了马家院子的护院。
按着马阳的嘱托,邱言此去,就要准备着去远宁府城参加道试了,而两位护院,则恢复自由。
只是这二人却担心离去后,书房里的书籍万一有个闪失就不好了,硬是要多守几个月。
“吕和、冯跃,这两人倒是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品行值得钦佩。”
想着想着,邱言到了自家院子,刘怀等人正好都在,一家人见面,自有一番热闹,没过多久,得了消息的张振也赶了过来,先是转述了知府和孙先生的慰问,跟着就要讨要墨宝。
没想到,邱言却摇了摇:“我这书法尚不完善,但一月苦读,已经找到了缺陷所在,待得这次道试之后,应该就够资格装裱起来了。”
“哦?”张振听了先是一愣,跟着面露喜色,“如此甚好,眼下邱兄你的笔力已经有了这般气象,为兄当真期待练成之后,又能精进到什么地步,既如此,我也就不强求了。我这次来,还有一事,几日后你要动身去府城参加道试,正好我也要去远宁一趟,不如你我同车,你看如何?”
两年的交情,早让邱言意识到张振背后的家族实为巨富,对方说的这番话是出于好意,省的自己颠簸。
想通了这点,邱言也不矫情,当场谢过,两人说好之后,张振又和刘怀、刘越聊了会儿,随后张家有仆从过来,附耳张振说了几句,后者微微色变,这才离开。
等张振离去,没过多久,日落月出,一家人就围坐一桌。
席间,刘怀多次询问邱言学业之事,他没读过书,所以问的最多的,还是——
“这次道试,可有信心?能不能考上?”
到青昌两年了,因着邱言的缘故,刘怀受人尊敬,连带着刘越也在县衙找了个清闲差事,让他们真正意识到了“读书”的好处。
不过,时常会有人拿邱言没有秀才功名说事,难免让刘怀等人心中记挂,生怕这次邱言考不好,一切便又回到从前。不只是刘怀,就连邱言的舅母、姨母等人,听了这问话,都停下筷子,面露紧张。
饭桌上的气氛,一下子就凝固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