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二章 重洗朝权
��分配由他们自己去商量分配,他不必插手。
李庆安的让步使张筠彻底松了一口气,李庆安的放手,意味着可以按照文官的办法来解决这次危机,文官的办法远比武将的办法复杂,武将的办法很简单,一刀宰掉,一了百了,但文官不会这样做,文官不会把事情做绝,他们也要给自己的留条后路,
但张筠也懂得放权不是让权,让权是一样不留,全抛出去,而放权是有给有留,这个给和留之间的度,就让由他张筠自己去把握了。
有些事情他必须要事先确认清楚,首先是韦滔和卢奂的处置,李庆安要收拾的其实就是两个人,这两个人乃至他们家族的命运,必须由李庆安来决定。
“殿下,老臣想问,假如韦滔和卢奂真有罪,该如何处置他们?”
李庆安暗暗点头,姜不愧是老的辣,这个张筠果然是官场老手,分寸捏拿得很准。
他没有立即回答,而是慢慢走到大唐地图前,凝视着岭南一带,最后他徐徐道:“韦滔和卢奂虽然有勾结南唐的嫌疑,但毕竟是重臣,免除流放,改为贬黜吧!如果罪名确凿,韦滔可为贬为恩州长史,卢奂贬为廉州太守。”
恩州是今天广东阳江一带,而廉州则是今天广西北海一带,在唐朝都是偏远荒蛮之地。
“那他们的家人呢,是否一起贬黜?”张筠又问道。
李庆安看了他一眼,笑了笑,“相国糊涂了,贬黜不是流放,和家属无关,他们愿留长安,还是愿去岭南,悉听尊便。”
李庆安对韦、卢两人下的结论,等于就是这件案子定了调,连韦、卢二人都是贬黜,那别的官员也不会流放了,还有不牵连家属,这可是个好兆头.
这又让张筠松了口气,但除此之外,还有一件大事他也要确定下来,那就是政事堂的重新权力分配,现在政事堂就只有他和王缙,颜真卿虽是兵部尚书,却没有相权,没有进政事堂,政事堂只有两人,这样肯定不行,刚才李庆安也说得很清楚,这桩案子将由政事堂来主导,言外之意就是说,要先组成新的政事堂,然后再审戚珣案。
一般而言,在皇帝缺位时,政事堂的人选由朝廷五品以上职官公推投票决定,但估计李庆安不会用这种办法,而是用太后直接任命的办法,这样才是真正实现他的意志。
虽然张筠知道李庆安会去和太后商量,但作为右相国,他还是想多少了解一下李庆安的想法。
“殿下,关于政事堂的安排,能不能和老臣先谈一谈?”
或许是张筠在这这桩案子配合得非常默契的缘故,李庆安也不想隐瞒他,在张筠面前,他也没必要过于谦虚。
“我的想法是依然沿用七相制,目前有三相,张右相、崔左相和刑部王尚书,按照一般惯例右相兼吏部尚书,左相兼兵部尚书,礼部尚书我考虑由兵部尚书颜真卿改任,户部尚书由刘晏担任,裴旻任吏部侍郎入相,另外还有一个工部尚书,我打算由郭子仪来担任。”
郭子仪入相是李庆安在太原时,和郭子仪达成的协议,郭子仪自己也很清楚,在李庆安已经拥有五十万大军,自己的七万军队已经没有任何抗衡的意义了,一旦李庆安上位,他郭子仪要么造反自立,要么把军权交出来,他本人就回家养老去。
与其那时被迫交军权,还不如现在把后路谈好,所以在两人的一番讨价还价下,郭子仪同意把军权移交给李嗣业,而李庆安则答应让他入相,由武将转为文官,他手下大将,李若幽、李国良、路嗣恭、李忠臣等人,也都和安西军将领一样,
李庆安的让步使张筠彻底松了一口气,李庆安的放手,意味着可以按照文官的办法来解决这次危机,文官的办法远比武将的办法复杂,武将的办法很简单,一刀宰掉,一了百了,但文官不会这样做,文官不会把事情做绝,他们也要给自己的留条后路,
但张筠也懂得放权不是让权,让权是一样不留,全抛出去,而放权是有给有留,这个给和留之间的度,就让由他张筠自己去把握了。
有些事情他必须要事先确认清楚,首先是韦滔和卢奂的处置,李庆安要收拾的其实就是两个人,这两个人乃至他们家族的命运,必须由李庆安来决定。
“殿下,老臣想问,假如韦滔和卢奂真有罪,该如何处置他们?”
李庆安暗暗点头,姜不愧是老的辣,这个张筠果然是官场老手,分寸捏拿得很准。
他没有立即回答,而是慢慢走到大唐地图前,凝视着岭南一带,最后他徐徐道:“韦滔和卢奂虽然有勾结南唐的嫌疑,但毕竟是重臣,免除流放,改为贬黜吧!如果罪名确凿,韦滔可为贬为恩州长史,卢奂贬为廉州太守。”
恩州是今天广东阳江一带,而廉州则是今天广西北海一带,在唐朝都是偏远荒蛮之地。
“那他们的家人呢,是否一起贬黜?”张筠又问道。
李庆安看了他一眼,笑了笑,“相国糊涂了,贬黜不是流放,和家属无关,他们愿留长安,还是愿去岭南,悉听尊便。”
李庆安对韦、卢两人下的结论,等于就是这件案子定了调,连韦、卢二人都是贬黜,那别的官员也不会流放了,还有不牵连家属,这可是个好兆头.
这又让张筠松了口气,但除此之外,还有一件大事他也要确定下来,那就是政事堂的重新权力分配,现在政事堂就只有他和王缙,颜真卿虽是兵部尚书,却没有相权,没有进政事堂,政事堂只有两人,这样肯定不行,刚才李庆安也说得很清楚,这桩案子将由政事堂来主导,言外之意就是说,要先组成新的政事堂,然后再审戚珣案。
一般而言,在皇帝缺位时,政事堂的人选由朝廷五品以上职官公推投票决定,但估计李庆安不会用这种办法,而是用太后直接任命的办法,这样才是真正实现他的意志。
虽然张筠知道李庆安会去和太后商量,但作为右相国,他还是想多少了解一下李庆安的想法。
“殿下,关于政事堂的安排,能不能和老臣先谈一谈?”
或许是张筠在这这桩案子配合得非常默契的缘故,李庆安也不想隐瞒他,在张筠面前,他也没必要过于谦虚。
“我的想法是依然沿用七相制,目前有三相,张右相、崔左相和刑部王尚书,按照一般惯例右相兼吏部尚书,左相兼兵部尚书,礼部尚书我考虑由兵部尚书颜真卿改任,户部尚书由刘晏担任,裴旻任吏部侍郎入相,另外还有一个工部尚书,我打算由郭子仪来担任。”
郭子仪入相是李庆安在太原时,和郭子仪达成的协议,郭子仪自己也很清楚,在李庆安已经拥有五十万大军,自己的七万军队已经没有任何抗衡的意义了,一旦李庆安上位,他郭子仪要么造反自立,要么把军权交出来,他本人就回家养老去。
与其那时被迫交军权,还不如现在把后路谈好,所以在两人的一番讨价还价下,郭子仪同意把军权移交给李嗣业,而李庆安则答应让他入相,由武将转为文官,他手下大将,李若幽、李国良、路嗣恭、李忠臣等人,也都和安西军将领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