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河北霸主的心思
�,尤其是袁术这个弟弟,那是相当看不起他。

  他被过继到袁成家中后,袁成已经死了,也没法给予他父爱,但好歹有了嗣子的身份,与之前不受待见的庶子身份有天壤之别。

  大约因为袁绍的生母长相不错,所以袁绍也生得一表人才,自己又发愤图强,遂在雒京的年轻一辈中显露峥嵘,这也愈发引起了袁术的不满,没少在人前人后诋毁袁绍。

  袁绍为了邀名,也为了对宗法上的父亲袁成尽孝,让旁人无法从他身世上说辞,做了一个十分值得回味的操作。

  当时袁成的妻子,袁绍的继母亡故,袁绍辞去了县令的差事千里还乡为母亲守孝三年,当然这还不算什么,当他三年孝期满后,他声称父亲身故时自己还小,执意要再为亡父补上三年孝期。

  汉时以孝治天下,袁绍遂因此事而名满天下,虽结庐在父母的墓旁而专门有人远道而来只为亲眼见一见这赤诚孝子。

  与袁绍在家族中身份尴尬不同的是,曹操尴尬的是整个家族的身份。

  虽然曹腾在士林之间颇有好评,但曹操所处的这个年代,士族与宦官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乃至于到了无法调和的地步。

  从桓、灵二帝时期,掌控禁中的宦官集团把持朝政,卖官鬻爵,任用私人,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而宦官们得势之后,并不把传统的高门士族放在眼里,这导致了整个士族阶层的反击,不停有人检举揭发宦官及其亲族的贪赃枉法之事。

  双方的矛盾急剧激化,导致了第一次党锢之祸,宦官诬告当时的名士李膺与太学生等结党诽谤朝廷,满天下抓捕了诸多反对宦官执政的党人及其门生,禁止这些党人为官。

  这一场宦官集团与士族集团的斗争持续了将近二十年,从延熹九年,一直延续到中平元年,若不是黄巾之乱时朝廷担心党人会和太平道搅和在一起,还不会解除党锢。

  曹操从小和袁绍等高门子弟厮混,但却因为他是宦官之后,自己的父亲又是个贪得无厌的性子,让曹操倍感矛盾。

  从身份认同上,他作为宦官的子弟是得益的,小小年纪就做了雒阳北部尉,之后又迁大县之令,官运不可不谓亨通。

  但从意识里,他又对宦官们的所作所为十分不满,明里暗里没少给宦官们上眼药。

  曹操在当上雒阳北部尉时,就制五色棒,逮到违法分子就一顿揍,丝毫不管是何身份,当时天子身边宠臣小黄门蹇硕的叔父违反宵禁之令,估计在被抓到后还对曹操十分不屑,竟然被当堂棒杀。

  曹操如此用力过猛的表现,无异于在向世人宣示,自己并不仅仅是个被长辈余荫庇护的宦官子弟,而是个有立场有追求的人。

  后来,在孝灵皇帝驾崩后,袁绍与何进谋诛宦官,曹操就奔前跑后大表忠心,坚决站在宦官集团的对立面上,甚至都引发了他与父亲曹嵩之间的不和。

  袁绍与曹操,两个骨子里透着自卑感的高官子弟,因为相同的际遇而惺惺相惜,在雒阳之时就联手何进谋诛宦官,继而一同对抗董卓,当董卓丧败之后,又在关东之地结为盟友,互相依仗。

  可以说,二者一个能成为河北霸主,一个能掌控中原腹地,与他们昔日的友情,彼此间的守望相助无不关系。

  但这一对患难之交和患难夫妻一般,都是可同患难不可同富贵,在彼此都打出一片天地后,便暗生矛盾,比如趁着对方不备,偷偷往对方名义上的控制区域塞点人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