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从心”所欲
�俘,他就想到了一个极佳的人选,毕轨的老爹毕齐毕子礼,堂堂的比二千石典农校尉,虽然不是什么有名的人物,但至少官位上档次,拿得出手啊!

  这段时间里,自己对毕齐、毕轨父子俩可是好的很,不但从俘虏营中把毕齐单独放了出来,让他们全家团聚,衣食供应无有怠慢,除了没有放他们跑路之外,其他的请求尽皆满足。

  让毕氏一家子白吃白喝自己这么就,如今也该是把他们派上用场的时候了。

  并且他在这段时间里和毕齐、毕轨父子的闲聊中还得知他们东平毕氏也有人在冀州为官。

  早在董卓之乱时,钜鹿郡任县县长毕瑜就曾经作为袁绍和韩馥的使者往幽州去鼓动大司马刘虞继位,不过被刘虞严词拒绝了。

  毕瑜并无什么高才,但因着较早投附袁绍而屡获升迁,目前做到了博陵郡守的高位,可是实打实的二千石大员。

  从宗谱上算,毕瑜还算是毕齐的从叔、毕轨的从祖。

  颜良很清楚,这个时代的士族把家族利益看得尤其重,对于他们来说家族的存续是第一要务,故而狡兔三窟,两面下注的事情屡见不鲜。

  旁的不提,就说颍川荀氏,在汉末丧乱之时,荀氏子弟各奔东西,荀諶荀友若北投袁绍麾下,荀彧荀文若东入曹操幕中,而荀攸荀公达更是西去长安在董卓把持的朝廷中任职。

  无论是谁笑到最后,这样的安排都可以确保荀氏可以延续昌盛。

  像东平毕氏这样,毕瑜在冀州,毕谌、毕齐在兖州分别就任高官的情况本就司空见惯。

  所以这回若是用献俘的名义把毕齐给交给袁绍,根本就不用担心袁绍会对毕齐有所不利,更可能袁绍会来上一出千金市马骨,重新任命毕齐一个高位显职,以便做给如今在曹操手下游移不定的官员们看。

  颜良与毕氏父子接触过数次,虽然毕齐的态度比之刚刚被俘时和缓了不少,但通过交谈发现其人不过是个中庸之才罢了,不值得在他身上花费工夫,反倒是毕轨小家伙挺机灵,能说会道思维敏捷,看上去是个可造之材。

  把毕氏父子给请入帐中,颜良开门见山说道:“眼下大将军车驾已渡河南下,我部不日便能前往汇合,届时本将定会当面向大将军荐举典农,以典农之才,得获美职计日可待,本将在此预祝典农高迁。”

  毕齐此刻也没了之前的顽固姿态,听了颜良的话也颇为意动,但碍于面子上还有些放不太开,作答道:“将军美意在下心领了,不过在下实无意于再历宦途,惟愿效仿刘东郡归隐乡里,放逸山林。”

  毕齐口中的刘东郡就是刘延,这老小子是打定了主意不想蹚袁曹争斗的浑水,郭图和颜良先后劝他留在东郡继续当太守,他都一一婉拒,就在郭图、颜良西去的时候,刘延也东走青州回东莱老家去了。

  “这是哪里话来,典农正值盛年,岂能如刘公一般作态。我这番安排了典农携曹军手下降卒往谒大将军,还望典农万勿推辞。”

  毕齐毕竟也不傻,知道颜良找他来“商量”是假,通知是真,自己实在是没有反对的能力,而且颜良这些时日来颇为宽待自己一家,这个人情总是欠着了,便应道:“在下听凭将军安排。”

  颜良点了点头,又道:“令郎文雅志意,他日必为美器,本将手下尚缺一主掌文书之主记,正欲辟昭先为之,不知卿父子意下如何啊?”

  听闻颜良的话后,毕齐和毕轨父子面面相觑,都不知如何回答是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