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梦想(1)
��去。
啤酒厂要倒闭了怎么办啊?厂长得想办法啊?厂长就找到张岳了。
“现在咱们市的啤酒市场都让外地啤酒占了,啤酒厂都快倒闭了,工人也快下岗了。张总是咱们市的社会名人,也照顾照顾咱们市的企业,想想办法吧。”
“行啊,我想想办法去,给我个独家代理吧?”
“谢谢张总了!”
“客气,有多少力出多少力。”
没出俩月,价格在1块5到3块之间的其他品牌啤酒在当地基本绝迹了,要么啤酒是6块钱以上的外地啤酒,要么是本地啤酒,再或者就是罐啤。当年当地消费能力比较低,市民们只能咬牙喝张岳代理的当地的啤酒,所以饭店里,啤酒总就存这么一种。
沈公子一喝啤酒就骂张岳。
张岳每次喝这啤酒时也是皱着眉头,龇牙咧嘴,看起来挺难受,说:“真他妈的难喝!再也不喝了!咱们整点白的吧!”
光啤酒这一项,张岳1998~1999年至少赚了几百万。
话说回来,当地这啤酒一旦喝习惯了,还真适应不了其他品牌的啤酒。
二狗后来读大学时再喝别的啤酒感觉那都不是啤酒,因为当地这啤酒根本就不是啤酒的味儿。
终于有一次二狗在上海喝多了,小半杯黄酒没喝完,然后又倒上了大半杯啤酒,一口干了下去后,忽然间热泪盈眶:我操,我想家了,我喝出了家乡的味道,家乡啤酒的味道,那浓浓的乡情,都在这半杯黄酒加半杯啤酒里。
例三:……
总之,张岳赚钱的途径万万千,数钱数到手发软。
赵红兵虽然名声不比张岳小,但赵红兵还真就没张岳那股土匪劲儿。别看张岳又卖电梯又卖啤酒的,这些事儿赵红兵真未必做得来。
在吴老板这事儿解决以后,赵红兵和沈公子短时间内没事儿可做,成天发呆。
赵红兵发呆归发呆,但是真的有人崇拜他。二狗知道有个人崇拜他,由于这个人在后来的故事发展中也算是个重要人物,所以二狗简单介绍他,在下文中,把他称为大志。
大志是农村人,上数100代都是农村人,包括大志也是农村户口,刚刚进城一两年,举家从农村搬进了城里。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末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快,羡慕城市人生活的农村人经常漫无目的地有点积蓄就举家进城,希望过上城市人的生活。这是历史的潮流,谁都无法逆转。当农村人进城以后,才发现城市生活的艰难。尤其是在当地,城里人的生活多数根本不如农村人。
大志的爸爸在农村的时候就开了个商店,赚了点钱,然后把乡下的地承包出去,带着钱搬进了城里,又在城里开了个商店。这个小商店生意不太好,但全家就得靠这个活着。生活挺困难。
困难归困难,但是大志的爸爸还是要供大志读书。大志是家中的独子,学习成绩并不好,考高中落榜以后,被大志的爸爸送进了当地一所财经中专学校。据说能就近伺候大志,让大志安心读书,这也是他父母决心进城的重要原因之一。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中专已经不需要努力地去“考”了,基本上花钱就能上。望子成龙的大志爸爸每年至少要拿出一万元供大志上学。
但大志真不是块读书的料。尽管家已经搬到了市里,但大志还是坚持不在家住,一定要住校。为什么啊?因为住校自由啊!大志爸爸拗不过他,只能同意。
&ems
啤酒厂要倒闭了怎么办啊?厂长得想办法啊?厂长就找到张岳了。
“现在咱们市的啤酒市场都让外地啤酒占了,啤酒厂都快倒闭了,工人也快下岗了。张总是咱们市的社会名人,也照顾照顾咱们市的企业,想想办法吧。”
“行啊,我想想办法去,给我个独家代理吧?”
“谢谢张总了!”
“客气,有多少力出多少力。”
没出俩月,价格在1块5到3块之间的其他品牌啤酒在当地基本绝迹了,要么啤酒是6块钱以上的外地啤酒,要么是本地啤酒,再或者就是罐啤。当年当地消费能力比较低,市民们只能咬牙喝张岳代理的当地的啤酒,所以饭店里,啤酒总就存这么一种。
沈公子一喝啤酒就骂张岳。
张岳每次喝这啤酒时也是皱着眉头,龇牙咧嘴,看起来挺难受,说:“真他妈的难喝!再也不喝了!咱们整点白的吧!”
光啤酒这一项,张岳1998~1999年至少赚了几百万。
话说回来,当地这啤酒一旦喝习惯了,还真适应不了其他品牌的啤酒。
二狗后来读大学时再喝别的啤酒感觉那都不是啤酒,因为当地这啤酒根本就不是啤酒的味儿。
终于有一次二狗在上海喝多了,小半杯黄酒没喝完,然后又倒上了大半杯啤酒,一口干了下去后,忽然间热泪盈眶:我操,我想家了,我喝出了家乡的味道,家乡啤酒的味道,那浓浓的乡情,都在这半杯黄酒加半杯啤酒里。
例三:……
总之,张岳赚钱的途径万万千,数钱数到手发软。
赵红兵虽然名声不比张岳小,但赵红兵还真就没张岳那股土匪劲儿。别看张岳又卖电梯又卖啤酒的,这些事儿赵红兵真未必做得来。
在吴老板这事儿解决以后,赵红兵和沈公子短时间内没事儿可做,成天发呆。
赵红兵发呆归发呆,但是真的有人崇拜他。二狗知道有个人崇拜他,由于这个人在后来的故事发展中也算是个重要人物,所以二狗简单介绍他,在下文中,把他称为大志。
大志是农村人,上数100代都是农村人,包括大志也是农村户口,刚刚进城一两年,举家从农村搬进了城里。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末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快,羡慕城市人生活的农村人经常漫无目的地有点积蓄就举家进城,希望过上城市人的生活。这是历史的潮流,谁都无法逆转。当农村人进城以后,才发现城市生活的艰难。尤其是在当地,城里人的生活多数根本不如农村人。
大志的爸爸在农村的时候就开了个商店,赚了点钱,然后把乡下的地承包出去,带着钱搬进了城里,又在城里开了个商店。这个小商店生意不太好,但全家就得靠这个活着。生活挺困难。
困难归困难,但是大志的爸爸还是要供大志读书。大志是家中的独子,学习成绩并不好,考高中落榜以后,被大志的爸爸送进了当地一所财经中专学校。据说能就近伺候大志,让大志安心读书,这也是他父母决心进城的重要原因之一。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中专已经不需要努力地去“考”了,基本上花钱就能上。望子成龙的大志爸爸每年至少要拿出一万元供大志上学。
但大志真不是块读书的料。尽管家已经搬到了市里,但大志还是坚持不在家住,一定要住校。为什么啊?因为住校自由啊!大志爸爸拗不过他,只能同意。
&e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