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9 部分
br />   茂生的朋友曾经在榆城做过紫砂经营,后来工厂不景气,便举家东迁,来到滨海。到滨海后他一开始在电视台做编剧,曾策划了《走遍滨海》的电视宣传片,并取得较大成功。拍片的过程中他结识了不少政界和商界的人,这些人好像都很豪爽,给他造成一定的错觉,于是原来的紫砂情节便油然而生,而滨海当时也确实需要一些高档花盆和酒瓶。跟他一起跑龙套的小郭对朋友很崇拜,他是个独子,高中毕业后没考上大学,便跟随父母下海打渔。海上作业很危险,父母舍不得让他受苦,便托人在电视台给他找了份临时工,后来就遇上了茂生的朋友,不知不觉便崇拜起来。小郭家当时有几十万元,为了支助朋友办厂,他说服父母把钱全拿了出来。三年后,由于缺乏新产品,工厂举步维艰,工人每天连最基本的饭食也吃不上。好在这些人多是朋友从老家带过来的亲戚,因此大家就那样凑合着度日。为了工厂能够正常运转,小郭又一次次动员父母拿出资金,在茂生去之前基本设备已全部购齐,按当时的情况主要是缺少技术。因为茂生原来在厂里是业务厂长,朋友做梦都想让他过去。茂生觉得那帮人很不错,能在那样的环境下坚持下来,不容易。

  鉴于榆城工艺厂当时的情况,茂生想凭借自己的双手,一定能把厂子搞活,于是就下了决心。

  小郭见到茂生后很激动,用夹杂着胶东话的普通话同他聊到半夜。那天晚上他们喝了很多酒,酒后大家便豪情万丈,最后各自都表了态:小郭以现有设备投资,朋友以人力资源及厂房入股,茂生以技术资源入股,各占30%的股份。为了表示赤忱,茂生把家里所有的钱都带了过去。

  临行前的晚上,柳城明、蒋路他们为茂生饯行。蒋路说茂生你现在也老大不小了,上有老下有小,如果失败了怎么办?茂生说如果失败了就跳海自杀,“难酬蹈海亦英雄”,不回榆城了。他们于是骂茂生没出息,说成败你都要回来,我们会一如既往地欢迎你。——记住,这里是你的根!

  还记得那天下着小雨,天气冷凄凄的,茂生和秀兰带着孩子经过一天一夜的火车旅程,终于来到了梦中的城市。因为她们马上又可以看见大海了,所以显得异常兴奋,不住地问这问那。小郭给孩子买了许多小吃,孩子一会便同他熟悉起来了。

  这是一座美丽的小城,三面环海,中间是山。青山苍翠欲滴,碧水浩淼无穷。繁花似锦,游人如织;海风扑面,令人陶醉。他们在距离崮山镇不远的地方租了一座小院,傍山临海,环境幽静,晨观红日喷薄而出,夜听涛声汹涌彭湃。一时新鲜无比,其乐融融。

  初到滨海的日子是春暖花开的三月,胶东半岛的春风裹着寒冽的口哨声“嗖嗖”而来。第一天在长安时还畅游了兴庆公园,阳光碧水,翠柳环岸,春意盎然。然而东行一千多公里后,春姑娘就陡然变了脸色,不给人一点面子。

  朋友弄了最丰盛的晚餐来欢迎他们。一斤多重的海蛎子张着馋嘴,微微地冲着人笑;内陆很少见到的深海鲅鱼在这里已不算什么稀罕;海参、海胆、海蜇、海肠……最特色的当属海荭了,一元钱就买三斤,薄薄的黑壳里面裹着象蛋黄一样的鲜r,吃的人撑得难受……。

  第133节

  酒是四元钱一瓶的“烟台姑娘”(古酿),好喝又不上头,人人能买得起。胶东人喝酒很有讲究:客人坐上席,是为“主朋”,次之为“副朋”;左右两侧为“侧朋”,即主陪的角色。一瓶酒打开后每人倒一杯(喝水的玻璃杯,容积约100ml左右)。由“侧朋”负责敬酒,分三次喝完……也许是压抑太久长,茂生那天忘乎所以,酩酊大醉。

  第二天趁太阳还没出来的时候他们就去了海边。看到大海,他们高兴得手舞足蹈,忘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