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李秀玲】(7)2u2u2u.c0m
总是一副根本听不进去的神情。
而当你「找了人」,往往解决问题的,也就是他们的一两句话而已。
做手术要找人,经商要找人,孩子安排工作要找人,落户口也是。
当然,人不能白找,凭什么别人都办不了,心里都没底,就你能?就你心里
有底?送礼自然是不可避免的。
九十年代之前大多是紧俏物资,或者高档礼品,九十年代后,就逐渐变成了
金银物品,或者干脆就是钞票。
人情关系,像一张扭曲的网,牢牢的缚住了这块土地的发展速度,以及普通
大众的思维方式。
以至于在这里,照章办事会被别人看作傻子,「找人」
反而成了办一切事的必要途径。
民众间互相吹嘘攀比的,往往就是谁家有个什么亲戚有实权,谁认识的某个
大人物很「好使」。
「好使」,本来是用于对某件工具或者物品的赞誉,却在这里用于人的身上。
当然,那些被称赞「好使」
的人,恐怕也从没有思考过,自己是如何和一件工具划上等号的。
他们也没时间思考这些,都在忙着收钱,办事,以及想尽办法如何从自己能
伸得上手的角度搜刮一点好处出来。
因此,经过长期、大量的接触,其他地区的人总结出来一句至今仍然非常适
用的话,投资不过山海关。
这就是事实,无论官面上吹的怎么天花乱坠。
李秀玲婆婆的户口问题,最后就卡在了「找人」
这个问题上,因为没人可找。
李秀玲的公公也就是个普通工人,认识的最大领导是厂长,还是他认识人家
,人家不认识他。
她婆婆更不用说,贫农。
因此最终她也没能成为一个法律意义上的城里人,倒是她家所在的村子,以
最快速度没收了属于她的那块地,理由很充分,一直都是这么办的。
我们无从得知,那个只有一个闺女嫁给了城里人的村子,一直都是怎么办的。
但俩人毕竟还是结了婚,开始了一种只有一半的城市生活。
后来有了李秀玲的丈夫,再后来,公公出了意外,李秀玲的丈夫初中还差两
个月毕业,就进厂接班当了工人。
再后来,丈夫也出了意外,还是那个厂,还是那个车间。
那个年代人们大多结婚早,李秀玲的婆婆二十岁就当了妈,如今还不到五十
岁。
年轻时在农村的长期劳动,使得这个女人一直保持着匀称的体型,直到近几
年,因为生产过以及年龄的增长,腰上才多少出现了一点赘肉。
这并不影响她的形象,尽管她肤色天生略黑,尽管她被生活摧残的,头上已
&
而当你「找了人」,往往解决问题的,也就是他们的一两句话而已。
做手术要找人,经商要找人,孩子安排工作要找人,落户口也是。
当然,人不能白找,凭什么别人都办不了,心里都没底,就你能?就你心里
有底?送礼自然是不可避免的。
九十年代之前大多是紧俏物资,或者高档礼品,九十年代后,就逐渐变成了
金银物品,或者干脆就是钞票。
人情关系,像一张扭曲的网,牢牢的缚住了这块土地的发展速度,以及普通
大众的思维方式。
以至于在这里,照章办事会被别人看作傻子,「找人」
反而成了办一切事的必要途径。
民众间互相吹嘘攀比的,往往就是谁家有个什么亲戚有实权,谁认识的某个
大人物很「好使」。
「好使」,本来是用于对某件工具或者物品的赞誉,却在这里用于人的身上。
当然,那些被称赞「好使」
的人,恐怕也从没有思考过,自己是如何和一件工具划上等号的。
他们也没时间思考这些,都在忙着收钱,办事,以及想尽办法如何从自己能
伸得上手的角度搜刮一点好处出来。
因此,经过长期、大量的接触,其他地区的人总结出来一句至今仍然非常适
用的话,投资不过山海关。
这就是事实,无论官面上吹的怎么天花乱坠。
李秀玲婆婆的户口问题,最后就卡在了「找人」
这个问题上,因为没人可找。
李秀玲的公公也就是个普通工人,认识的最大领导是厂长,还是他认识人家
,人家不认识他。
她婆婆更不用说,贫农。
因此最终她也没能成为一个法律意义上的城里人,倒是她家所在的村子,以
最快速度没收了属于她的那块地,理由很充分,一直都是这么办的。
我们无从得知,那个只有一个闺女嫁给了城里人的村子,一直都是怎么办的。
但俩人毕竟还是结了婚,开始了一种只有一半的城市生活。
后来有了李秀玲的丈夫,再后来,公公出了意外,李秀玲的丈夫初中还差两
个月毕业,就进厂接班当了工人。
再后来,丈夫也出了意外,还是那个厂,还是那个车间。
那个年代人们大多结婚早,李秀玲的婆婆二十岁就当了妈,如今还不到五十
岁。
年轻时在农村的长期劳动,使得这个女人一直保持着匀称的体型,直到近几
年,因为生产过以及年龄的增长,腰上才多少出现了一点赘肉。
这并不影响她的形象,尽管她肤色天生略黑,尽管她被生活摧残的,头上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