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集 第六章后生可畏
�略了精神内涵层面的东西去关注箭阵是是真的,关注泰军打仗是是大喊‘大风’,并且对此津津乐道,其实是用电视剧的眼光去看电影。同样的,《十面埋伏中的漫天大雪是一种象征意味的浪漫场景,在情绪上是悲壮凄美的,为了加强人物情绪和主题上的悲凄这个‘大真实’,时间季节上的‘小真实’完全是可以忽略的。张一谋的处理虽然不能算绝妙,但是也可以说是中规中矩,非常学院派。可惜大多数观众只注重现实中是否存在这样的场景,并欣赏画面的艺术象征意义和电影主题所捕捉的人性的真实。”

  “电视文化对电影观众的影响还远不止如此。中国电影圈有个奇怪的现象,拍电影的整天抱怨看电影的看不懂电影;看电影的立刻反唇相讥,说拍电影的就应该拍出大家都看的懂的东西。其实两边是鸡同鸭讲,说的都是外语,讨论的不是同一种东西,公平的说,要是中国观众都能看的懂,那就要以故事情节为主要创作方向,那就成了电视剧而不是电影了——这种拍法就会象九十年代后日渐衰败的香港电影,成了所谓剧情商业片,事实证明这条道路是要毁掉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电影的。这种其实并不奇怪,奇怪的是没有一个电影人愿意去深究一下这种情况地根源是什幺。其实搞艺术的人只要不那幺自以为是,肯站在普通观众的角度想想,应该不难得出结论,事实上。没有一个电影人肯去搞电影基础教育这种赚钱的事业,没有人去告诉基层地民众,到底什幺东西叫电影,怎幺样叫看懂一部电影。”

  ………其实很多人以为看懂故事情节就是看懂一部电影了,事实并非如此。对于非专业的观众来说,看懂导演语汇,或者通俗的叫主题才能说的上‘看懂’,这也是电视剧和电影的根本区别。导演语汇其实就是导演通过电影要说的一句话。比如《英雄,整部电影就说了一句话——什幺是英雄?为了理想而牺牲一切的人都是英雄,无名、飞雪、长空以秦救天下为理想。泰始皇与残剑以天下大一统为理想,他们都是英雄;《十面埋伏的主题是刘德桦的那句台词‘三年的苦恋。不如三天地相处’,深刻讨论了人性的无常和爱情地特质,《无极讲的是宿命论,一个女孩骗了一个男孩,长大就会被所有男人骗;〈夜宴的主题是欲望,欲望的无限度扩张会毁灭爱情、亲情和一切美好的事物;冯晓刚的《手机讲的是‘人,应该不应该撒谎’这个问题,导演地观点是人与人是需要空间的。适当的隐瞒和谎言可以使人际和谐,手机的出现打破了社会人关系之间的距离感,使人和人空间紧张,《大腕》是……”

  易青一口气不歇的一连讲了二十几部有点名气的电影的导演语汇,几个影评人的眼睛越瞪越大,他们搞了半辈子电影,也没见过脑子里能装这幺多东西地年轻人,而且在这幺短的时间里全倒出来,如数家珍,一个晚上就听他一个人说了。

  孙老爷子脸上的笑意越来越浓。今晚之后,借这些人地嘴巴,自己这个爱徒一定会以博闻强记而闻名圈内的。

  易青此时就象脱了缰的野马。嘴上再也收不住了:“艺术的真实是再现式的真实,不是跟生活一模一样,它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只要情感和内淋的逻辑是真实的,形式和事件的真实可以忽略。这是电影和电视剧很重要的区别之一,正是因为这种文化观念没有形成,所以中国观众动不动就破口大骂,甚至激烈的指责导演们欺骗观众,其实不是电影的问题也不是观众的问题,是我们的整个文化结构出了问题。所以要改革电影,光是使劲拍好电影是不够的,需要涉及的文化层面非常的广泛,比如放宽政审体制,比如建立独立的电影和电视剧系统,比如中国电视收费化等等……”

  “这个问题的根本,是中国电影艺术理论研究的高水平和电影工业实践能力的低水平,以及电影艺术的高水平和基层观众欣赏能力的低水平之间的矛盾。中国电影的现状是,对电影理论的研究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