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治政
p; “呵呵,跟随大公子在外数月,前几日方才回府。当日之事都是愚兄不周,还请贤弟见谅。”
陈韵风三月前将百里燕领到公府西厢安顿后第二天销声匿迹踪迹全无,说是跟随大公子姜乾外出倒也不假,但第二天他人还在公府,百里燕不知内情,现在说来也无人知道。
“韵风兄,此来可是为郭、张二人。”百里燕试探问道。
“贤弟果然已经猜到,既如此,我也直说了。幸好昨日不曾伤了他二人性命,否则此事便棘手了。主公已将此事推给太守府,于情于理于法,此事郭、张二人都不占理,你大可放心。”
广信公贵为一方土皇帝,南面的门户却顶着鼎炀侯,江东之战平息后,鼎炀城移防了一万兵马,对广信城虎视眈眈。郭蓬、张并二人为虎作伥,也是仗着身后兵强马壮,鼎炀侯朝中得势。
这时陈韵风说道:
“此番税金司遣宦官陈阉人前来广信,意在缉税,贤弟以为其中可有玄机?”
“税金司既已被王太后把持,怕是内朝已经生变。在下只是好奇,广信属地皆是广信公封地,税金司为何兴师动众稽查广信城,即便查到了,也抽不走一文钱。”
广信城所有土地都归了姜闵,连同税负、人口、出产都由姜闵节制,几乎无需缴纳一分钱的税赋,至多逢年过节向咸王进贡些黄白之物。就算偷税漏税,那也是透漏姜闵自己地盘上得税,咸王也拿不到一分钱。
如此兴师动众的派人监税,除非姜闵透漏的税款多到惊人的地步。姓陈的阉人恐怕只是明的,暗中可能还有另外一路人马。
“莫非郭、张、陈三人只是明线,另有暗线秘密活动。”
百里燕猜测道,陈韵风肯定了说法:
“英雄所见略同啊,主公怀疑咸王与王太后另有眼线探入广信,即便昨日没有桂乐坊之事,郭、张二人定也要掀起其他风波转移我等视线。
不过,到是贤弟你技高一筹啊。”
陈韵风话中有话,百里燕一时顿塞:
“不知韵风兄何意?”
“贤弟在此拓荒种地倒是清静,不介意愚兄在此走上一遭吧。”
百里燕心想,这恐怕才是陈韵风此来的真正目的。
所谓械斗与查税之事,无非是个由头,姜闵事前早有准备,大可不必如此兴师动众。陈韵风亲自出马,显然是想摸清过去三个月屯垦村到底在干什么。
田间地头已是绿绿油油,纵横的稻田涨势喜人,陈韵风虽是文人,耕作之事却也熟烂于心,乍见稻秧成片,心里也是吃了一惊:
“魏贤弟,为何此处稻秧长势如此旺盛。”
“哦,沤了些肥而已。”
百里燕轻描淡写道,陈韵风锁起眉头又问:
“此处稻苗远密于他处田亩,就此种长势,秋后收成少说四石稻米,约合三石精米,莫非魏贤弟也精于农事?”
“韵风兄果然见多识广。实不相瞒,此地本是荒地,肥力甚薄。若非改良伺秧插秧,施以农肥,难有今日长势。”
租下的五百亩地,多半都是无主的薄田,产量一石都不到,难以养家糊口,稍不当心连种子也收不回来。正因为土地肥力不足,所以农民多半不愿开垦。
以时下水�
陈韵风三月前将百里燕领到公府西厢安顿后第二天销声匿迹踪迹全无,说是跟随大公子姜乾外出倒也不假,但第二天他人还在公府,百里燕不知内情,现在说来也无人知道。
“韵风兄,此来可是为郭、张二人。”百里燕试探问道。
“贤弟果然已经猜到,既如此,我也直说了。幸好昨日不曾伤了他二人性命,否则此事便棘手了。主公已将此事推给太守府,于情于理于法,此事郭、张二人都不占理,你大可放心。”
广信公贵为一方土皇帝,南面的门户却顶着鼎炀侯,江东之战平息后,鼎炀城移防了一万兵马,对广信城虎视眈眈。郭蓬、张并二人为虎作伥,也是仗着身后兵强马壮,鼎炀侯朝中得势。
这时陈韵风说道:
“此番税金司遣宦官陈阉人前来广信,意在缉税,贤弟以为其中可有玄机?”
“税金司既已被王太后把持,怕是内朝已经生变。在下只是好奇,广信属地皆是广信公封地,税金司为何兴师动众稽查广信城,即便查到了,也抽不走一文钱。”
广信城所有土地都归了姜闵,连同税负、人口、出产都由姜闵节制,几乎无需缴纳一分钱的税赋,至多逢年过节向咸王进贡些黄白之物。就算偷税漏税,那也是透漏姜闵自己地盘上得税,咸王也拿不到一分钱。
如此兴师动众的派人监税,除非姜闵透漏的税款多到惊人的地步。姓陈的阉人恐怕只是明的,暗中可能还有另外一路人马。
“莫非郭、张、陈三人只是明线,另有暗线秘密活动。”
百里燕猜测道,陈韵风肯定了说法:
“英雄所见略同啊,主公怀疑咸王与王太后另有眼线探入广信,即便昨日没有桂乐坊之事,郭、张二人定也要掀起其他风波转移我等视线。
不过,到是贤弟你技高一筹啊。”
陈韵风话中有话,百里燕一时顿塞:
“不知韵风兄何意?”
“贤弟在此拓荒种地倒是清静,不介意愚兄在此走上一遭吧。”
百里燕心想,这恐怕才是陈韵风此来的真正目的。
所谓械斗与查税之事,无非是个由头,姜闵事前早有准备,大可不必如此兴师动众。陈韵风亲自出马,显然是想摸清过去三个月屯垦村到底在干什么。
田间地头已是绿绿油油,纵横的稻田涨势喜人,陈韵风虽是文人,耕作之事却也熟烂于心,乍见稻秧成片,心里也是吃了一惊:
“魏贤弟,为何此处稻秧长势如此旺盛。”
“哦,沤了些肥而已。”
百里燕轻描淡写道,陈韵风锁起眉头又问:
“此处稻苗远密于他处田亩,就此种长势,秋后收成少说四石稻米,约合三石精米,莫非魏贤弟也精于农事?”
“韵风兄果然见多识广。实不相瞒,此地本是荒地,肥力甚薄。若非改良伺秧插秧,施以农肥,难有今日长势。”
租下的五百亩地,多半都是无主的薄田,产量一石都不到,难以养家糊口,稍不当心连种子也收不回来。正因为土地肥力不足,所以农民多半不愿开垦。
以时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