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节
�理论,认为有些人的犯罪特征是天生的,罪犯不会被环境改变,也不会被环境塑造……”时山延放轻声音,以自己像是在攻击珏,“这是它推行监控社会和净化群体的理由之一,可惜好像不是那么可行。”

  “但也是种值得注意的观点,”珏并不生气,它说,“我翻下一篇咯。”

  第三篇日记很特别,它太简短了,简短得不像是凶手一贯的风格。没有感叹号,没有涂痕,甚至没有那些琐碎的心理过程,就这么一句话。

  【2163年4月14日,好天气,我杀了她。】

  作者有话要说:  1出自南希·麦克威廉斯的《神分析诊断:理解人格构造》,相关讨论也参考该书。

  2阿瑞斯的主张参考斯坦顿·萨梅洛的《犯罪心理分析》

  第45章 潜入

  “第三个受害人叫白晶晴, 我们认为她对凶手是特别的,”朴蔺说着让珏调出现场照片,“因为凶手在犯罪现场做出了抵消行为, 这是唯一一次。”

  这个凶手喜欢装扮现场。那些血迹和受害人的姿势, 在犯罪中都没有必要, 只是他的个人喜好,包括留下“再见”字条的这一举动,也可以归类到标记行为上。但抵消行为不同,这个行为多少暴露了凶手的内心, 他对受害人有愧疚。

  晏君寻看着照片。

  现场还是一如既往的血腥,但是凶手没有让白晶晴戴着塑料袋坐着。他把她放到了床上, 甚至为她盖上了被子。

  “白晶晴, 24岁,职业卖淫女。”珏为他们做介绍,“籍贯不详, 现存资料上只有她在停泊区的住址。她在遇害前是一家钢材制造厂老板的情人,钢材老板为她在春西小区买了一套房,她平时没有演出活动时就住在那里。”

  晏君寻回忆着看过的资料,反问:“演出活动?”

  “她在‘丽行’夜总会工作,成为钢材老板的情人后不再接客, 但会定期去那里跳舞, ”珏浏览着资料,“当时的调查档案里说,她很喜欢跳舞。”

  “从凶手的抵消行为来看,”朴蔺思索着,“他们很可能认识。”

  “但当时的调查显示,白晶晴根本没什么朋友, 她的出行都受钢材老板的约束。”

  “她死后半个月才被发现,”时山延再次把小怪兽送给晏君寻,“钢材老板住在哪里?”

  “老板住在光轨区,白晶晴死前他们刚吵过架,”珏再度调低室内光,“这里还有对老板的调查录像。”

  晏君寻说:“让我看一下。”

  三年前的录像保存很完好,画质清晰。

  钢材老板坐在调查室的椅子上,穿着发皱的衬衫,看着有些邋遢。他不止一次看向镜头,第一句话就是:“可以关掉吗?”

  “联盟规定,这是系统存档的必要环节,”当时的调查员坐在镜头后,“你可以试着忽视它,放松一点。”

  “我不太喜欢对着镜头……”钢材老板的手搓着衣角,他垂下头,尽力不和摄像头对视。

  “我们明白你的感受,刚开始接受调查的人都会这样,”调查员讲话的语速很平缓,像在随意聊天,“毕竟大家都是普通人,看到摄像头都会紧张。你可以先坐坐,要抽支烟吗?”

  “我不抽烟,”钢材老板把衣角搓得更皱,“你要问我什么?”

  调查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