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阑珊
��懂得吗?
“你说过很多话,我到底该听哪一句呢?”云安轻轻问道,将手从二郎手里抽离,“或者,以后你每说一句,我都抄下来,奉为圭臬,晨读晚诵,时时不离。”
二郎第一次见到云安如此冷静的一面,冷得不疏远,冷得很从容,却又令人心头发怵,脊骨生寒:“云安!”他深沉疾呼,“你原谅我一回,今后不会再有了!”
“你急糊涂了。”云安哂笑,用方才被握住的手拂去二郎鬓边的散发,“你既与她无事,又何必要我原谅?难道你要断绝师门,不再与周家来往吗?如此我可成了郑家的罪人了。”
“我是不想看你难过!”这一句说得颇有气魄,仿佛宣誓,说得二郎自己浑身一颤。
那你知道我究竟为何难过吗?云安心道,没有说出口。“我本有愧于你,又立有誓约在先,不管是周燕阁,还是张燕阁,你喜欢就娶进门来,你想怎么样都好,我绝不多管。”
云安不想再揣测二郎的心意,也知道郑家没有纳妾的风气,但她不知道还能说什么,快点结束这一夜才好。说完,云安转身上榻,把一屋子的郁结气氛都留给了呆坐的二郎。
二郎果是纹丝不动,像尊雕像,除了眼里有些发热。他在难过,为云安难过,也为自己难过。
难过为何当初不假思索就答应那个奇怪的誓约,那定约的三击掌真应该都打在自己头上。他不在乎云安所谓的愧,不就是为母替嫁么?而所谓利用,却把她自己的终身都搭上了,又算什么利用。
想到这里,二郎眼中的热气化为了泪水,同身侧短檠上的烛泪一齐弹落——为何竟毫不察觉,自己的心早就在云安身上了。
……
“你说这个二郎!本以为他成了婚,该更加稳重,谁知……你遣人去看了吗?他们夫妻和好没有?”
翌日的正院里,家君郑楚观为昨夜云安出走之事忧心忡忡,下人端来的早食也不用,就在厅堂里来回地转。
崔氏高坐,自是洞悉一切。只是她也没想到,不过略施小计,竟一下掀起这么大的风波。看来,周燕阁的野心比想象中更足,而云安这小丫头的气性也大得很。
“不是都自己回来了么?小孩子家闹闹性子,看把你急的。”崔氏将丈夫拉回来,一边宽慰一边又暗自计较,“二郎这回是有些逾礼,但究竟也是周先生的侄女先寻上去的,二郎未必赶她走么?”
郑楚观复叹一声,语重心长道:“裴家是世交,几十年的往来,如今父亲虽不在了,却更不能怠慢。若此事传到襄阳,裴公与夫人作何感想?云安不过与修吾同岁,我们该多关心她才是。”
大道理小道理,崔氏岂有不懂的?她虽厌烦云安不逊,倒也不至枉顾家业大体,又道:“云安自是二郎的正配,不会有变,但这究竟是小夫妻的私事,我们做兄嫂的也不能过于干涉。不若另想个釜底抽薪的法子,两处得便也就罢了。”
郑楚观听来有理,亦知崔氏多年主理内政,事事稳妥,便扶肩细问:“夫人想必已有主张,还请赐教。”
十几年的夫妻,倒忽然酸这一句,稚气起来。崔氏抿唇一笑,说道:“算来燕阁也快十七了,周先生倒没提过她的婚事。父亲在世时于周先生有提携之恩,如今我们又何妨再替他张罗一次,以侯府的名义为燕阁定一门亲事。她嫁了人,也就不会想别的心思了。”
“还真是个两全其美的好办法!”郑楚观忍不住夸赞。
崔氏�
“你说过很多话,我到底该听哪一句呢?”云安轻轻问道,将手从二郎手里抽离,“或者,以后你每说一句,我都抄下来,奉为圭臬,晨读晚诵,时时不离。”
二郎第一次见到云安如此冷静的一面,冷得不疏远,冷得很从容,却又令人心头发怵,脊骨生寒:“云安!”他深沉疾呼,“你原谅我一回,今后不会再有了!”
“你急糊涂了。”云安哂笑,用方才被握住的手拂去二郎鬓边的散发,“你既与她无事,又何必要我原谅?难道你要断绝师门,不再与周家来往吗?如此我可成了郑家的罪人了。”
“我是不想看你难过!”这一句说得颇有气魄,仿佛宣誓,说得二郎自己浑身一颤。
那你知道我究竟为何难过吗?云安心道,没有说出口。“我本有愧于你,又立有誓约在先,不管是周燕阁,还是张燕阁,你喜欢就娶进门来,你想怎么样都好,我绝不多管。”
云安不想再揣测二郎的心意,也知道郑家没有纳妾的风气,但她不知道还能说什么,快点结束这一夜才好。说完,云安转身上榻,把一屋子的郁结气氛都留给了呆坐的二郎。
二郎果是纹丝不动,像尊雕像,除了眼里有些发热。他在难过,为云安难过,也为自己难过。
难过为何当初不假思索就答应那个奇怪的誓约,那定约的三击掌真应该都打在自己头上。他不在乎云安所谓的愧,不就是为母替嫁么?而所谓利用,却把她自己的终身都搭上了,又算什么利用。
想到这里,二郎眼中的热气化为了泪水,同身侧短檠上的烛泪一齐弹落——为何竟毫不察觉,自己的心早就在云安身上了。
……
“你说这个二郎!本以为他成了婚,该更加稳重,谁知……你遣人去看了吗?他们夫妻和好没有?”
翌日的正院里,家君郑楚观为昨夜云安出走之事忧心忡忡,下人端来的早食也不用,就在厅堂里来回地转。
崔氏高坐,自是洞悉一切。只是她也没想到,不过略施小计,竟一下掀起这么大的风波。看来,周燕阁的野心比想象中更足,而云安这小丫头的气性也大得很。
“不是都自己回来了么?小孩子家闹闹性子,看把你急的。”崔氏将丈夫拉回来,一边宽慰一边又暗自计较,“二郎这回是有些逾礼,但究竟也是周先生的侄女先寻上去的,二郎未必赶她走么?”
郑楚观复叹一声,语重心长道:“裴家是世交,几十年的往来,如今父亲虽不在了,却更不能怠慢。若此事传到襄阳,裴公与夫人作何感想?云安不过与修吾同岁,我们该多关心她才是。”
大道理小道理,崔氏岂有不懂的?她虽厌烦云安不逊,倒也不至枉顾家业大体,又道:“云安自是二郎的正配,不会有变,但这究竟是小夫妻的私事,我们做兄嫂的也不能过于干涉。不若另想个釜底抽薪的法子,两处得便也就罢了。”
郑楚观听来有理,亦知崔氏多年主理内政,事事稳妥,便扶肩细问:“夫人想必已有主张,还请赐教。”
十几年的夫妻,倒忽然酸这一句,稚气起来。崔氏抿唇一笑,说道:“算来燕阁也快十七了,周先生倒没提过她的婚事。父亲在世时于周先生有提携之恩,如今我们又何妨再替他张罗一次,以侯府的名义为燕阁定一门亲事。她嫁了人,也就不会想别的心思了。”
“还真是个两全其美的好办法!”郑楚观忍不住夸赞。
崔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