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1、额度
�力保障是必须的,那样的话客户也会更加信任。动辄以几万美金一个货柜做担保,有的客户一走就是十几二十几个货柜,一般人担保不起。

  蒲素他们的规矩是不管你柜子里装什么,金山银山也好,或者一堆破报纸也好,统统以一个货柜十万美金的货值计算,这个规矩不接受任何商议,规矩就是规矩。

  如果被扣押或者出了事情,只要那边提不到货,统统以六折形式进行赔偿。也就是说出事了一个货柜赔六万。对于客户来说,货值远远不止这些,但是作为承运方,蒲素他们最多也只能给出这样的保障。

  做这种生意,谁不需要冒点风险?富贵险中求。他们能承担这些责任,已经算是有良心了。

  具体操作就是在律师行、或者客户认可的第三方,出货前押钱进去。出事了,客户把钱拿走,没出事则万事大吉。

  所以,这种玩法对刚起步的来说很难。凑个几万十几万美金容易,出货量多了,他们完全顶不住。刚起步,钱还没开始赚,万一出事了,还得赔个精光。

  而且,吃这碗饭的基本没好人。发展到后期徐家伟他们就举报过同行,也被举报过。蒲素也被牵连过一次,赔了一些钱,后来看看形势不对,也就见好就收了。

  恶性竞争一旦开始,只要出现过互相举报这种局面,就没法再玩了。

  操作时一个货柜不管你塞多少货物进去,有本事塞的一丝缝隙都没有,是你的本事,只要能装得下怎么都行。

  至于配额,之前是黑市交易,私下进行转让配额。比如某企业按照核定,一年给他1000打的额度,实际上他们没那么多订单,反而是卖配额还比较划算,所以就把额度卖给其他不够用的单位,后来有了正式的配额交易所。

  2002年以前,出口配额指标一般根据地区与行业,按照业绩排座次,由主管部门统一分配。2002年1月1日起,纺织品配额开始分成招标、自主申领和业绩分配三种分配方式。

  由于历史的原因,配额主要发放给了国有商贸企业。国有企业拿到配额之后用不掉,上交又觉得可惜。因此有人想到了将配额转让,一些门路多的人开始像炒股一样炒配额,凭借和国有外贸公司的关系,拿到了那些富余的配额,然后寻找买家。

  通常有很多小外贸公司攀附在大公司周围“搭便车”,这些小公司赖以生存的就是炒配额,而大公司也能业务量虚涨,获得更优厚的待遇。买配额的交易非常简单,缺配额的出口商提供商品的配额编号,如果对配额价格满意,按行规,先支付30的定金到一个指定账号,并提交全套资料。

  出售配额的所在公司帮助出口企业拿到由外经贸司盖章的配额证之后,出口商就可以持配额证到当地经贸部门换配额单、报关联,实施出口业务。但在当时的制度下,只有原有的进出口公司即所谓原有进出口业务的才有配额权利,后来者连参与配额投标的机会都没有。

  那些乡镇企业,外贸加工厂连自主出口经营权都没有,根本就没资格购买配额,花钱也没用。嗯,到也不是没用,只要肯花钱,像蒲素他们这样的人可以帮他挂在别的正规外贸单位下,用人家的单证和手续出口。

  蒲素就认识一个女的,大长腿,某省会来的,在桑海做配额个体户。在一家海运公司里就租一张桌子。对,单枪匹马就租一张办公桌捣鼓这个。过的也很潇洒,当时30岁了还单身。只不过她类似配额中介,而蒲素他们搞的更简单直接粗暴。

  哪边都有蛀虫。这种生意的核心在于美国那边要能搞得定,资本主义灯塔国也并不是铁板一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