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0、考试
  不知道昨天后面发的那个能不能活下来。有兴趣的建议看看温铁军老师写的《去依附》+《八次危机》+《告别百年激进温铁军演讲录》,三册大概八十多元,绝对值得。这种一文不值的网文如果你都愿意看,那么他的著作,简直就是大象和蚂蚁的差别,有价值的太多了

  说蒲素的家事,谈了不少对家长以及对父母的看法。其实很实在的说,像梅芳这个年龄段的人,很难说这一代中国父母是无私还是自私的存在。实际上,他们是比较可怜,可悲的一代。到了蒲素这一代,应该情况就好了不少。虽然,绝大多数还在走老路,毕竟也有不少已经有了觉悟了。

  梅芳那一代人,他们成长的环境剥夺了他们作为个体存在的机会,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沉重的历史和当代世界主流价值观格格不入的封建价值观。

  他们当中,鲜有完善的自我概念。可怜中国父母心。他们没法做到的事情,就把希望寄托到下一代。家境不好的父母想要孩子多赚钱,读书少被人欺负的想要孩子读大学做官,等等。

  直到现在,中国的父母是非常焦虑的一个群体;他们在比较中生存,生怕被落后,生怕别人有的东西自己没有。从小到大,蒲素家添了什么电器,隔壁邻居就会来问东问西,打听价格,然后陆陆续续也置办起来了。楼道里会有一种心照不宣的攀比风气。同龄人,应该有体会。而现在应该发展到了拼房子、拼车子了吧。

  所以为什么作为孩子的我们,活得这么累。从小到大我们基本不是为了自己而活,而为了父母的那一些虚荣和焦躁,奔于疲命。我们是父母们在聚会时,餐桌上的谈资,炫耀的资本。没有这些资本的父母,免不了回来痛骂我们一顿。哪怕再优秀的孩子,在父母的眼里和嘴里都有一个“别人家的孩子”作为训斥的模板和范例。通过那个“别人家的孩子”来告诉你有多不堪,和那个“别人家的孩子”相比,你简直啥都不是!

  那一代的中国父母们,大多数生活里没有自我,没有完善的人格和独立的思考,只活在无穷无尽的比较,炫耀,懊恼及焦虑中。作为子女,能活的快乐吗?自私,将孩子当作投资,把孩子的成就当做自己对社会的复仇。畸形心理,孩子有钱了笑逐颜开不可一世。一旦孩子没有出息就骂爹骂娘。

  那一代的中国父母趋利性很强,虽然不敢说全部,至少见到过的大多数父母都是这副嘴脸。只不过他们有一套看起来都是为了孩子好,而强词夺理的理论,完全经不住斟酌。当然,作为外人也没法说,你说多了,怼你一句“又不是你的孩子,你没资格置喙”,那就是自讨没趣。

  孩子在这种氛围里长大,没一个容易的,而父母其实也把自己折腾的够呛。现在两个人结婚,购房据说需要六个人的存折,小两口加上双方的父母。这种情况下,孩子没法独立。怎么独立?还在花父母的钱,站不起来。

  如此一来,解决办法看起来简单,实际上也不那么容易。能做到两点就差不多,首先经济独立,且开始反哺。经济独立就是经济计划合理,具有独自承担婚姻、生育、疾病等风险的能力。

  反哺就是能负担父母的生活、养老、疾病需求。

  经济独立了,然后才是精神独立。精神独立:有自己行事的方式方法,遇到困难第一反应是自己解决,需要父母配合的说明原因;无法取得理解的,有规避方法。

  也就是说见识和阅历都足够,遇到事情可以自己处理。父母非要干涉的,有较高的情商和智慧躲开。

  问题是蒲素其实都独立了,也没不照顾他们。自己的事情没想让父母插手,梅芳非要以自己的意志横加干涉。而他也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