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2 部分
/>
  l教授给我联系好了,让我从十一点钟在家等kt(韩国通讯公司)电脑工程师上门来办移网接入新址(从和顺移到光州市南区)服务,不想一直等到下午五点不见人来,l教授很抱歉地打来电话,说kt工程师周末太忙,没人上门,要周一才能来。这意味着这两天在家不能上网了。好在离学校近,可到办公室发紧急电子邮件、读新闻。

  (。。)好看的txt电子书

  晚上与周三在和顺爬山认识的光州市南区政府的公务员姜良信先生联系上了,他开车来朝鲜大学大门口与我会合。我们先去了我的办公室聊会天,顺便看有无电子信件。然后再开车到我在南光州市场附近的新家,他的汉语会话能力比我教的中文系三年级学生中等水平的还差些。但是还能交流,尽管不时还要借助纸笔。

  周一至周五,他下了班还要去补习班学汉语一小时。他告诉我,光州的汉语补习学校并不景气,远不如汉城那样火爆。他的班上只有二个学生,老师是毕业于哈尔滨某高校数学系的,新娘是大陆嫁到韩国来的。学费很便宜,一个月20小时,仅八万韩元。一次才四千元,合人民币不到30元,可学生少,几乎是老师一对一的教啊。也不知这种不景气的补习班能撑多久。

  他来自韩国最南的地方——海南,也属全罗南道,父母都是农民。他告诉我,韩国过去城乡差别也非常大,现在农民比市民生活程度仍然要低很多。我不由得想起一个颇为奇怪的现象。就是在韩国,到处可见到五六十岁以上的老太太,满脸的沧桑,背几乎弯得与腰成直角,拄着手杖,有的还在干活,生活的重担将她们压得连身心都成了畸形。我在和顺居住时,在集市上见得尤其多,大多没有什么文化。姜先生父母已经年过七十,还在老家种田,他有兄弟姐妹五个,他排行老四,下面还有一个在读大学的弟弟。已经成家立业的四个子女每人每月给父母五万韩元赡养费,真不算多。韩国父母与中国父母一样,只盼着孩子在外有出息,自己在老家再苦再累都心甘。自然小辈的都很尊重老人,每逢节日,都会回到乡村老家,看望老人。姜先生似乎很满足他目前的状况,他说,以一个只有高中毕业的资格能混到目前的七级公务员,已经很不简单了。他是1989年高中一毕业就考上公务员的。现在大学毕业生已经将公务员当作就业的首选了。过去年轻人都将大学毕业后能进入三星、现代、乐喜这样的大型公司作为人生的目标,自从1997年金融危机后,大公司招收新员工很少,还有遇到经济景气差,企业裁员,四十岁以后的员工就最有可能首当其冲。而政府公务员相对还是铁饭碗,可干到五十七八岁退休为止。

  姜先生一年总收入估计不会超过3500万韩元。维持一个四口之家,处处要勤俭。但已经通过分期付款买了一套30多坪的(差不多100平方米)的公寓(还有四年就可付清购房贷款),价值1。2亿元。去年买了一辆二手的韩国产的起亚轿车,花了1000万韩元。全家一月固定支出有:电话及手机、网费等通讯费用约15万元;汽油费5万元;自己学习汉语费用8万元;给夫妻双方的老人共10万元。再除去交供房的还贷款,余下可作全家的日常用度就不宽裕了。我从报纸上知道,如果四口之家,如果月收入低于116万元就属于绝对贫困家庭。姜先生说,我们家还没有沦为此种境地的危险。不过,现在两个孩子一个四岁、一个二岁,还没到上学年龄,届时可是一项大的支出了。虽说,韩国也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学费并不花钱,但哪个家庭不是从幼儿园就开始为孩子作教育投资呢?妻子是他上广播电视大学时的同学,结婚后与传统的韩国妇女一样,辞职在家相夫教子,也许等孩子上学了,她又会去找工作。不过,届时应聘已经没有什么竞争力了。像现在三四十岁的韩国妇女在家和就业的大概各占一半。老公每月将薪水交给老婆管理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尽管如此,男人私设秘密账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