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1 部分
�着中文“身土不二”(本国产品之意)——

  无所不在的汉语方块字——

  2003年9月11日周四上午晴下午雨

  早晨七点半起床,出门散步。今天往对面的山头上爬。山上种着番薯、蔬菜,更多的是一座座坟墓。从墓碑文上最能发现中国文化对韩国风俗的影响。一般的碑文只简单的用汉字写着诸如“学生(或学士)罗州xxx先生之墓”,下面是“配xxx氏,孺xxx”,显然相当于中国碑文中的妻、儿女落款了。地位较显赫死者的碑石高大,墓志铭(碑文)冗长。有块碑石上的碑文长几百字,里面方块字占一半还多,所以内容大致能猜个不离。由此我想起韩国受到多元外来文化的影响话题。

  我有限的韩国历史知识告诉我:韩自15世纪朝鲜王朝(我们常称李朝)建立后,才有自己的本民族文字,也就是现在通用的表音文字,以前一直是用汉字。直到1910年,韩(朝鲜)变成日本的殖民地前,汉字都是韩国人的主要交流工具。日本人进来后,在韩推行日语,二战后,欧风美雨东侵,韩国文化中英语影响日重。来了十几天,我的感觉是,在韩国上流社会里,还是以懂汉语为荣,至少有附庸风雅的味道。如我在朝鲜大学碰到几个并非学习中文出身的教授,他们递给我的名片上,最主要的一行大字都是中文写的:xxx教授,文学(或其他学科)博士。书店里学术著作书名往往用汉字写,内容则是韩文。还有一般较有重要意义的建筑物上都有汉字作房屋名,但其他的文字都是韩文。

  今天是中秋节,山上却有不少全家出动的,来扫墓、祭奠先人。找到墓后,他们个个面对坟头,表情凝重,或者双手合十,或者在胸前划着十字,口中念念有词。有的妇女说着说着眼泪就掉下来了。然后是摆上鲜花、供品,全家绕坟墓缓行一圈。

  中秋节在韩国的节日效应显现出来了:

  这两天前往汉城、济州等旅游地的飞机、火车、高速巴士的票全面告急。有的是可以买到去的票,不能保证回程的票。私家车出门情况也不妙,看电视,发现各城市之间高速公路上都车满为患,车辆堵塞严重。

  商店纷纷关门,员工都回家过节或与亲友外出旅游观光,连银行、邮局都缩短开门时间。幸好有学生事前提醒我备足食物,否则得饿肚子了。

  城镇里的街市上空荡荡的,公车上几乎空无一人。

  晚上,家家户户都放礼花,焰火,但没听到鞭炮声,是不是韩国也禁放?——

  (。。)免费电子书下载

  从数据比拼中韩经济——

  2003年9月14日周日晴

  自从8月29日来韩国光州朝鲜大学讲学以来,出于一个经济理论工作者的职业眼光,事事总喜欢比较一下中韩两国的基本数据。大到gdp、小至农贸市场物价。今天一天都泡在网上如饥似渴地查阅韩国的经济社会统计数据。韩国能提供这方面数据的网站不止一个,但最权威的是韩国家统计局(knso)网站。如果光从来后这十几天的表面接触看,韩国比中国似乎发达不了多少,至少光州就谈不上比北京好在哪里。但细读这些统计数字,不由得我不有所触动。我通过比较几个一般最能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试着看看中韩经济差距。我用的基本上是两国2002年底的统计资料。

  国内生产总值(gdp)。韩国人口接近4800万,gdp总量也接近4800亿美元,年人均gdp过了10000美元。应该指出的是,1997年的金融危机确实使韩国经济大伤元气,1995年其gdp总量曾达到过4800亿美元,人均gdp超过11000美元。可见现在还没有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