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双重优势
msp;别说招揽顾客,乃至于谈价钱,对他来说,都变得轻而易举。

  人家做一单生意,换他就能做成两三单。

  而且他做的每一单,几乎都是让顾客高高兴兴,全无后顾之忧的把钱掏出来。

  所以还别看干这行真没多久。

  可没用一个月,卓群就已经迅速蹿红为小有名气的拉单王了。

  甚至还有好几个客户成了他的回头客,主动找回来,再照顾他生意的。

  这样的人才,又有谁不知道珍惜呢?

  于是和卓群合作的商家老板不惜以赠他股份,提高佣金来拉拢。

  迫切的希望他能退学,来当全职的合伙人。

  就连比他岁数大许多,同样干这个的老手,也主动请吃请喝,向他求教赚钱经验。

  不得不说,如果换成一般人,这可能就已经算是人生里的成功了。

  或许还真有人会为这样触手可及的利益动心,彻底决定投身于这一行。

  最起码,也会在读书这几年一直干下去,绝对舍不得放弃这每月不菲的提成。

  可偏偏卓群他就不是一般人。

  那叫心有鸿鹄之志,干这个真的只是暂时性的权宜之计。

  所以实际上,推销电脑的活儿,卓群仅仅干到了期末考试前,就坚决不再碰了。

  而是凭借这一个另辟蹊径获的法子,一举就实现了名利双收。

  具体说起件事儿,那恐怕得先卖给关子,介绍一下九十年代报刊业的情况了。

  应该说,从改革开放起始,我国的报刊业就很快就完成了复苏,进入到大发展时期。

  各种大大小小的报刊读物百花绽放,如雨后春笋一样创刊。

  以至于发展到九十年代时,全国报纸和杂志用“汗牛充栋”来形容,一点不过分。

  不说正儿八经的报刊了,就是各种文摘之类的报刊,都让人数不过来。

  但有个前提别忘了。

  这种发展可是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大背景下,在广告商们旺盛的需求下促成的。

  所以报刊业的发展就注定要屈从于经济规律。

  哪怕提供给人们的是精神产品,也不可避免的被金钱所主导趋势。

  最主要的变化就是,受欢迎的刊物和内容,都和以前不一样了。

  由于生活节奏快了,人们的耐心少了。

  行业大扩容了,各个刊物多不胜数。

  那么报纸杂志,就必须以猎奇来吊读者胃口。

  过去的老派新闻工作者是拿报纸当自己眼珠子的。

  恨不得为个标点抠半天,写的东西也注重精神境界,讲究文艺性。

  但很快就不行了,市场的检验很有点水火无情的意思。

  一张报纸或一本杂志往报摊儿上一放,读者一目了然。

  如不是精彩的叫座文章,没人往里白扔钱。

  于是报刊卖“修辞语法”卖“纯文学”再也卖不出去了。

 &em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