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组织部从何入手
��险,有的貌似勇敢而胆小,有的虽然卖力而不是真心等。要把人看准,须做到七条,即:一曰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三曰谘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看,诸葛亮讲得多全面可是他一用起人来就不大行了。马谡、魏延的特点都很明显,识别他们并不难,诸葛亮硬是看不准。
丁露贞道:殷部长,你是个智商很高的人,你们组织部看人不准吗殷一勤道:没错,不然的话就不会出现武大维和孙海潮了。他们的初期考查都是我们做的,没有我们写的鉴定,他们不可能被省委组织部看中,继而官升一级。丁露贞道:你还是勤于自省的,好吧,请继续。殷一勤道:诸葛亮在将骄吝一文中说:将不可骄,骄则失礼,失礼则人离,人离则从叛。可是,他在明知关羽守荆州日益骄傲的情况下,还给关羽写了那样一封骄火加油的信。这说明诸葛亮的人才理论在与实践的结合上是有问题的。之所以这样,一个重要原因是他的实践经验不足。年轻时,在民间草房度过,跟了刘备,又没有权力直接决定重要人事。刘备死了,他用人经验不足也就暴露出来了,没等到克服这一缺点,他便过早地去世了。后人把诸葛先生奉为神明,往往只谈其用兵如神,不谈其缺点错误,这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诸葛亮用人理论有许多是他在总结了自己的教训后写出的。总之,观刘备与诸葛亮用人,既有长短互补之益,又有相互抵消之耗,而互补之益大于抵消之耗。两人同时在世,因为能够互补,使蜀国最高决策层具有强大的聚合力;刘备死后,刘禅无能,诸葛亮大权在握,一人说了算,他的短处便再无人来补了,这样就使蜀国过早地走了下坡路。历史启示我们,再高明的领导者也都是人而不是神,反映在其用人上,没有一个能操用人的百能之力。有的有经验少理论,有的有理论少经验;有的对这类人才使用顺一些,有的对那类干部管理差一些;有的注重感情投资见了效却忽略从严治,有的恨铁不成钢却抓不到教育这个根本上,等等。克服弊端,取长补短,在一个领导人身上是难以做到的;只有建立一个结构合理的领导群体,大家相互帮助,才能奏效。借鉴刘备与诸葛亮用人互补和相抵的经验教训,对于从整体上完善优化领导班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想一想吧,露贞书记,你和单种烟市长的关系,是一种什么关系现在他走了,我敢这么说了,他要是没走,我还真不敢说,我怕落个拍他马屁的骂名。你们两个一把手是不协调的。那么,这些年来,你与我们组织部就协调吗你一年之中去过几次组织部当然了,我们不爱往你这跑,也是问题,疏远了你,但我们是害怕落一个组织部天天跟着书记跑,没有自己的主见的口碑。还有一个问题,书记你和武大维的关系,我们影影绰绰地都知道一些,你既然了解武大维的为人和处事方式,为什么放任他这么多年为什么不经常敲打他你这么做是对他的爱和负责任吗武大维和孙海潮出事,我们组织部难逃其咎,你这个书记就能一推六二五吗本来当着康赛不应该说这些话,这些话是应该放在班子生活会上说才好。但我已经收到了告状信,我从告状信里知道康赛是你的准妹夫,既然是这种关系,我今天就不忌讳了。而且,我也纳罕:怎么能把自己的准妹夫调到自己的身边工作呢回避一下不是更能减少对自己不利的议论吗
太尖刻了也太实在了而且也太有水平了殷一勤从三国说起,从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说起,最后落脚在武大维和孙海潮的问题上,再最后,落脚在追究丁露贞的责任上。什么叫厉害这就叫厉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循循善诱,层层剥笋。丁露贞的脸色被说得一阵红一阵白的,看上去十分难受。但丁露贞没有拒绝批评。她不住地点头,最后,说:殷部长,我接受你的意见。今天我找你来,就是向你求教问计的。当领导的要懂得亡羊补牢,不能讳疾忌医。你回头把这些意见归纳一下,再充实一下,在班�
丁露贞道:殷部长,你是个智商很高的人,你们组织部看人不准吗殷一勤道:没错,不然的话就不会出现武大维和孙海潮了。他们的初期考查都是我们做的,没有我们写的鉴定,他们不可能被省委组织部看中,继而官升一级。丁露贞道:你还是勤于自省的,好吧,请继续。殷一勤道:诸葛亮在将骄吝一文中说:将不可骄,骄则失礼,失礼则人离,人离则从叛。可是,他在明知关羽守荆州日益骄傲的情况下,还给关羽写了那样一封骄火加油的信。这说明诸葛亮的人才理论在与实践的结合上是有问题的。之所以这样,一个重要原因是他的实践经验不足。年轻时,在民间草房度过,跟了刘备,又没有权力直接决定重要人事。刘备死了,他用人经验不足也就暴露出来了,没等到克服这一缺点,他便过早地去世了。后人把诸葛先生奉为神明,往往只谈其用兵如神,不谈其缺点错误,这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诸葛亮用人理论有许多是他在总结了自己的教训后写出的。总之,观刘备与诸葛亮用人,既有长短互补之益,又有相互抵消之耗,而互补之益大于抵消之耗。两人同时在世,因为能够互补,使蜀国最高决策层具有强大的聚合力;刘备死后,刘禅无能,诸葛亮大权在握,一人说了算,他的短处便再无人来补了,这样就使蜀国过早地走了下坡路。历史启示我们,再高明的领导者也都是人而不是神,反映在其用人上,没有一个能操用人的百能之力。有的有经验少理论,有的有理论少经验;有的对这类人才使用顺一些,有的对那类干部管理差一些;有的注重感情投资见了效却忽略从严治,有的恨铁不成钢却抓不到教育这个根本上,等等。克服弊端,取长补短,在一个领导人身上是难以做到的;只有建立一个结构合理的领导群体,大家相互帮助,才能奏效。借鉴刘备与诸葛亮用人互补和相抵的经验教训,对于从整体上完善优化领导班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想一想吧,露贞书记,你和单种烟市长的关系,是一种什么关系现在他走了,我敢这么说了,他要是没走,我还真不敢说,我怕落个拍他马屁的骂名。你们两个一把手是不协调的。那么,这些年来,你与我们组织部就协调吗你一年之中去过几次组织部当然了,我们不爱往你这跑,也是问题,疏远了你,但我们是害怕落一个组织部天天跟着书记跑,没有自己的主见的口碑。还有一个问题,书记你和武大维的关系,我们影影绰绰地都知道一些,你既然了解武大维的为人和处事方式,为什么放任他这么多年为什么不经常敲打他你这么做是对他的爱和负责任吗武大维和孙海潮出事,我们组织部难逃其咎,你这个书记就能一推六二五吗本来当着康赛不应该说这些话,这些话是应该放在班子生活会上说才好。但我已经收到了告状信,我从告状信里知道康赛是你的准妹夫,既然是这种关系,我今天就不忌讳了。而且,我也纳罕:怎么能把自己的准妹夫调到自己的身边工作呢回避一下不是更能减少对自己不利的议论吗
太尖刻了也太实在了而且也太有水平了殷一勤从三国说起,从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说起,最后落脚在武大维和孙海潮的问题上,再最后,落脚在追究丁露贞的责任上。什么叫厉害这就叫厉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循循善诱,层层剥笋。丁露贞的脸色被说得一阵红一阵白的,看上去十分难受。但丁露贞没有拒绝批评。她不住地点头,最后,说:殷部长,我接受你的意见。今天我找你来,就是向你求教问计的。当领导的要懂得亡羊补牢,不能讳疾忌医。你回头把这些意见归纳一下,再充实一下,在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