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梦溪笔谈
r />
  一直看书到二更天左右,有些疲意,杨丛义才放下兵书休息。

  睡之前看了一眼汤鷽,只见那小子睡得还挺安稳,不弹不动。

  第二天开始,又恢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早上练习一两个时辰的武艺,等到天亮,能看到书上的字迹,才会放下兵器,进演武堂读书。

  汤鷽对那晚喝醉之事一字不提,杨丛义当然也不会提起,毕竟那是很尴尬的事情。

  武学的生活,一日一日又一日,除上课就是习武,平淡,没有任何波澜。

  平淡的日子总是过的很快,不知不觉就到了寒冬腊月。

  一场大雪,银装素裹。

  这天在石室火炉边上课,讲完了《李靖问对》中的一次问对之后,武学博士黄忱让武学生自己复习领悟,然后背诵今天学习的内容,他自己则拿起一书,在旁边阅读。

  等杨丛义把学习的内容背完,忽听黄忱道:“武学七书马上就全部学完了,以后你们需要自主学习,每月我会来五次为你们解答疑问,要是有什么想问的,趁我现在每天都在这儿,可以随时发问。”

  大家能有什么疑问呢,还在认真学习的也不过三五个人,真正想靠学好兵法,实际应用获取战功的,也只有杨丛义一人,其他人都是想混个一官半职就够了,包括学的还很好的汤鷽。

  因此无人发出疑问,黄忱也是很无奈,武学就是这样而已,到如今能有三五人在学,就已经很好了,还能强求什么。

  “杨丛义,你读书最勤,当是有大志向,但要想所有成就,只读武学七书远远还不够,等你把武学典籍学完读通之后,就该看看其他书籍,圣人先贤的著作,应该要有所涉猎,毕竟大宋是文人统治,要扩大自己的眼界,不然难有作为。”黄忱点名杨丛义,他十分看好这个学的快,又刻苦的学生,以免他把路走窄了,便提醒一番,至于其他人,看得出来,并没有多大的志向,也就不提。

  杨丛义谢道:“多谢先生,先生教诲,学生谨记在心。”

  黄忱点头,笑道:“最近在太学生中流传着一本书,以前不曾见过,我也借来看了看,发现很有意思,其中诸多记述对将领领军打仗有实用之处,你也可以看看。”

  杨丛义问道:“不知先生所言,是何书?”太学生看的书,能跟打仗有关?他不太相信,文人没几个想打仗。

  黄忱将书合起,书皮面向杨丛义,回道:“《梦溪笔谈》。此书是仁宗年间的进士沈括,在晚年所写的一本随笔,其中内容庞杂,记述了许多适用的技术,行军打仗可以借用,运用得当,就能出奇制胜。”

  杨丛义心里一惊,太学怎么会流行起这种书来,记得两个月前,他们连针盘都不知道,难道是被刺激到了?

  随即答道:“多谢先生,有时间我一定买来,仔细研读。”

  “好了,今天的课就到此为止。下课。”说完黄忱起身。

  武学生们起身行礼谢道:“谢先生。”

  黄忱转身出了石室,离他们而去。

  “杨兄,先生方才所说的《梦溪笔谈》,你不是早就读过了吗?”汤鷽坐在火炉边,没有起身。

  杨丛义笑道:“我之前是读过,但也只是粗略的看过,知道里面讲了些什么,但要使用书里记载的技术,需的买本书,按记述来做才行,比如针盘,我知道它有什么功用,但我记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