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1章:全线反攻
��波军骑兵南下支援。

  自己则率主力在多瑙河西岸,以维也纳为目标,稳扎稳打,逐步推进。

  一六七八年万奥军在维也纳附近,与六十万联军展开对峙。

  侯赛因麾下包括约八万骑兵与二十四万步兵,以及一千两百余辆坦克、两千多辆自制战车、七十八门重炮、五百余门轻型加农炮、上千门迫击炮,另有二十五艘飞艇。

  利奥波德除了没有飞艇之外,在技术兵器的数量方面,与来犯之敌相差无几,只是在坦克与重炮的质量和性能上有所差距。

  但凭借主场与兵力的双重优势,利奥波德认为己方是完全可以跟上次一样,击退来犯之敌的。

  更何况在布达佩斯那种无比艰难的环境下,自己都能南下两座城堡,带着部队全身而退。

  是役的战场就设在帝国的心脏——维也纳,联军有能力也有理由可以再次取胜!

  这次不同于上次,利奥波德还得到了一个朋友的帮助,那就是沙皇阿列克谢。

  阿列克谢在本土最后一个大型据点——斯莫棱斯克,早已被明军给攻陷了。

  迫不得已,只能带着约三万残部西逃进索别斯基的地盘。

  后者早已与明帝国驻瑞典大使达成了一致,根本不敢收留前者。

  一旦被间谍探得,将这个至关重要的情报送到瑞典去,索别斯基就将面临明帝国的军事压力。

  已经遭到过重创的波立不可能在抵御清军入侵的情况下,在与明帝国开战了。

  否则,索别斯基将会明白“灭顶之灾”的真正含义……

  阿列克谢只能被里送到了神圣罗马帝国境内,成为了哈布斯堡家族的座上宾。

  这次是在此地做客的俄军很好的表现机会,阿列克谢当然不会放过。

  除此之外,利奥波德还得到了丹麦、勃兰登堡-普鲁士、萨克森、汉诺威、巴伐利亚等盟友的支持。

  利奥波德相信奥斯曼正在与半个欧洲开战!

  这将是一次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善良与残暴的战略决战!

  侯赛因知道是役的重要性,但并未带太多的兵马过来。

  能出现在维也纳战场的,几乎都是奥军的主力,加上精锐的禁卫军。

  那群临时征召来的乌合之众,正被奥库指挥围困布拉迪斯拉发城。

  如此部署的确有些危险,但侯赛因还有后手,那就是清国这个盟友。

  对方已经同意在秋季出兵五十万,跟前两次一样,攻略波希米亚与摩拉维亚。

  如果奥军在维也纳外围牵制得力,清军也不是没可能出现在神圣罗马帝国的心脏地带。

  侯赛因知道这个临时盟友的打算,自己不出一个银币,休想让对方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

  五十万大军能在神圣罗马帝国的腹地使劲搅和,就已经算是帮了自己的大忙了。

  有一点是侯赛因值得注意的,那就是清军比较喜欢秋冬季节作战,非常反感夏季出兵。

  一来是夏季高温酷暑,无法让重骑兵长时间披甲作战。

  二来则是可能遭遇汛期,进而影响到整个作战计划的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