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4章:战后心得
�了。

  每家两百万银币,加起来也就是四艘致远的建造成本而已。

  而瑞典和奥斯曼想要的话,转让费就要达到翻倍的价钱了。

  瑞典对此承受不起,只能暂时搁置了这个请求,奥斯曼则打算用运河的通行费来充抵货款。

  不出意外的话,苏丹运河将于一六六五年左右实现通航。

  一般来说,通行费是按照舰船的长乘宽的数字来计费的。

  长一百米、宽十米的船,通过运河的费用就是一千银币。

  一年一万艘这样的船通过运河,奥斯曼帝国就能落袋一千万银币。

  不过基本没多少这么大的船,但可以用数量来充抵,一天走十艘比较可行。

  运河地区的风力很弱,木制帆船如何通过运河?

  很简单,奥斯曼帝国有海量的苦力,都可以作为纤夫!

  某新皇相信为了加快通行速度,奥斯曼会非常欢迎可以不用纤夫拉拽的蒸汽战舰的。

  同时,位于中段偏南的大苦湖可以作为舰船的临时锚地,一旦运河沿线出现拥堵的情况,还能在这里暂时驻泊。

  为了配合运河,奥斯曼那边仿效大明,还在运河一南一北两个出口建立了两座港口,运来装卸货物,同时拉拢地方的经济。

  港口的设计图是由北廷工部绘制的,参照的就是天津港与登州港相结合的样式。

  分为甲乙两个版本,甲版是军珉两用模式,乙版是军珉分用模式。

  两个版本的总泊位数均达到了一百个,基本可以满足港口前期的吞吐量。

  与此同时,某新皇派人前往半岛地区,跟奥斯曼帝国签署了一份对当地石油的开采协议。

  双方股份各半,成立合资公司,联手开采非常容易出油的科威特地区的油田。

  由于滨海的缘故,开采并炼化好的石油很容易装船运输。

  因为某新皇的公司完全垄断了大明帝国的石油行业,哪怕各国再羡慕嫉妒,也无从下手。

  更重要的是,即使有钱引进技术,由于本土的油田规模不大,开采成本极高,也并不像引进铁甲舰技术那样适用。

  奥斯曼帝国的科技虽然落后于西方各国,但有一个天大的优势,那就是占据的地段实在是太好了,而且跟大明的关系非常好。

  某新皇就有意教授其煤油与沥青的炼化技术,等于用中东地区的油田给自己赚钱。

  在那边,油可是比煤还便宜得多,家家户户甚至可以用石油来取暖。

  不过仅限于小亚细亚地区跟巴尔干地区,半岛地区冬天二三十度,夏天四五十度,根本不需要取暖,不被热死就算万幸了。

  所以在那边,大明制造的冰箱和发电机卖得特别好,可以就地买自产油之后,相信这套制冷设备的销量会越来越高的。

  在那边,只要能攒下一点钱,就一定会先买冰箱,后换房子或者坐骑。

  中东的夏天能把沥青路面都融化掉,可以吃到冰棍的话,那真是天大的福气了。

  截止到目前,奥斯曼已经变成仅次于大明本土之外,最大的冰箱市场。

  如果揭暄能把美洲变成第三大市场�